《扬之水》原文赏析

  • yáng
    zhī
    shuǐ
  • [
    xiān
    qín
    ]
    míng
  • yáng
    zhī
    shuǐ
    liú
    shù
    chǔ
    zhōng
    xiān
    xiōng
    weí
    xìn
    rén
    zhī
    yán
    rén
    shí
    kuáng
  • yáng
    zhī
    shuǐ
    liú
    shù
    xīn
    zhōng
    xiān
    xiōng
    weí
    èr
    rén
    xìn
    rén
    zhī
    yán
    rén
    shí
    xìn

原文: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相关标签:诗经民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弯弯的小河水静静地流啊,成捆的荆条漂载不起来啊!我娘家兄弟实在是太少啊,眼下就我和你咱夫妻俩啊!你千万别信他人传闲话啊,他们那是在挑拨诳骗你啊!
弯弯的小河水哗哗地淌啊,成捆的干柴漂载不起来啊!我娘家兄弟实在是太少啊,眼下就我和你咱夫妻俩啊!你千万别信他人传闲话啊,他们那些人实在不可信啊!

注释:
扬之水:平缓流动的水。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一说激扬之水,喻夫。
楚:荆条。
鲜(xiǎn 显):缺少。
女(rǔ):通”汝“,你。
言:流言。
诳(kuáng):欺骗。
信:诚信、可靠。 《扬之水》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个妇女对丈夫诉说的口气。在古代,男子除了正妻之外,还可以纳妾。由于男子经常离家在外做官或经商,妻子很难管束丈夫是否会沾花惹草。然而,礼教对妇女的贞节非常重视。这首诗是在这种情况下,妻子对误听流言蜚语的丈夫表达真挚的感受。 《扬之水》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诗以扬之水为起兴,通过描述流水无法漂起成捆的薪柴,暗示了夫妻关系的重要性。在《诗经》中,扬之水和“束楚”、“束薪”等词语多次出现,都暗示了夫妻关系。例如,《王风·扬之水》三章分别以“扬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来起兴,表现了外出服役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唐风·绸缪》写新婚,三章分别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起兴;《周南·汉广》写女子出嫁,两章分别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起兴。由此可见,“束楚”、“束薪”所蕴含的意义是,男女结为夫妻,意味着二人的命运被捆绑在一起。因此,《郑风·扬之水》只能是写夫妻关系的。

这首诗的主题与《陈风·防有鹊巢》相似。《陈风·防有鹊巢》中描述了家庭已经受到破坏,而《郑风·扬之水》中只是男子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妻子劝慰他,说明并无其事。如果将这两首诗看作是一对夫妇中的丈夫和妻子分别所作,那将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首诗抒情的女主人公是忠贞、善良的,与丈夫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因为娘家缺少兄弟,丈夫成为她一生中唯一的依靠,她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兄弟。在父系宗法制社会中,作为一个妇女,她已经是一个弱者,而娘家又力量单薄,使她成为弱者中的弱者。尽管有些女子因为美貌而引起很多人的爱慕,但她知道这并不一定是可靠的终身伴侣。她珍惜她的幸福家庭生活。然而,有些人出于嫉妒或包藏祸心,制造了一些流言蜚语,使他们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然而,正是在这个波澜中,更真切地展现了她纯洁的内心和真诚的情感。

这首诗运用了有较确定蕴含的兴词,表现出含蓄而耐人寻味的特点。第一句是三言,第五句是五言,与整体上的四言相搭配,节奏感强,又带有口语的韵味,显得十分诚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扬之水》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被冲刷激荡。士兵白衣红领整装待发,跟随他从曲沃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还有什么不欢乐的地方?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白得发光亮。士兵白衣红袖整装待发,跟随他从鹄邑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地方?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水底山石映出粼粼波浪。我刚刚得到起事的命令,不敢轻易告人传播四方。

注释:
扬:激扬。一说扬为地名。
凿凿:鲜明貌。一说形容石头高低不平之状。
襮(bó):绣有黼文的衣领,或说衣袖。
从:随从,跟随。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既:已。君子:指桓叔。
云何:如何。云,语助词。
皓皓:洁白状。
绣:刺方领绣。
鹄(hú):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
其忧:有忧。
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
命:命令,政令。 《扬之水》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并号为桓叔。然而,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并计划立桓叔为新君。然而,当桓叔试图进入晋都时,晋人却发动了进攻。桓叔无法抵挡,只能败回曲沃,而潘父也被杀。在这场政治斗争即将爆发之前,作者对当时的局势感到深深的触动,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扬之水》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分析了一首古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文章首先介绍了诗歌开篇的背景,描述了小河流淌、白石清澈的环境,以及士兵们准备起事的情景。接着,文章指出诗歌通过反复歌咏扬之水和白石,映衬出士兵们整装待发的紧张气氛。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被解读为对领袖桓叔早日成为诸侯的盼望。文章认为诗歌巧妙地引出人物和形势,通过层层推进的情节揭示了政变事件的真相。文章还指出诗歌中颜色的运用产生了对比效果,使诗歌更加醒目。最后,文章总结了诗歌在情感表达和紧张气氛上的独特之处,认为它在《诗经》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扬之水》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平缓流动的水啊,冲不走成捆的木柴。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寨。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平缓流动的水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堡。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平缓流动的水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池。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注释:
扬之水: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不流:流不动,浮不起,冲不走。平缓流动的水。
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
不与我:不能和我。戍申:在申地防守。
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曷:何。
束楚:成捆的荆条。
甫:甫国,即吕国。
蒲:蒲柳。
许:许国。 《扬之水》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周朝时期。据《毛诗序》所述,这首诗名为《扬之水》,是一首表达戍卒对统治者的怨恨和思念家人的诗歌。诗中的“扬之水”指的是一个地名,而诗歌的内容则揭示了戍卒们长期被远离家乡,被迫在戍所驻守,无法与家人团聚的痛苦和渴望。

在周朝时期,统治者平王对于戍卒的待遇并不仁慈,他们被远离家乡,被派驻在母家附近的戍所,无法与家人团聚。这种不抚养民众而远离家乡的政策引起了戍卒们的不满和怨恨。他们思念着家人,渴望早日回家,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

这首诗通过戍卒们的心声,表达了他们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怒。他们抱怨统治者的冷漠和不公,指责他们没有关心和照顾民众的生活。诗中的怨恨和思念,反映了戍卒们长期以来被迫与家人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不公。它揭示了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冷漠和忽视,以及民众对于家庭和幸福生活的渴望。这首诗通过戍卒们的心声,呼吁统治者关注民众的疾苦,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让他们早日回家团聚。 《扬之水》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扬之水》是一首描写春秋时代周平王为了保护母亲故国申国而派遣士兵驻守的诗歌。诗中通过远戍战士的口吻,表达了他们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基本相同,只是描述的地点和物象有所不同。诗中使用了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了远戍战士思家情怀。每章的开头两句“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通过对比流动的河水和不动的柴草,营造出岁月流逝和战士思家的沉重心绪。接着,诗人描述了守着家园的妻子无法与远戍的士兵一起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兵对妻子的思念越来越强烈,最终喊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表达了对家人平安和回家相聚的期盼。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物象和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远离家乡的士兵的苦闷和思乡之情。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和重复强调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周平王为了保护母亲故国而付出的努力和士兵们的忠诚。整体而言,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情感表达,是一首值得鉴赏的作品。 《扬之水》鉴赏详情»

猜您喜欢

驷驖

先秦 佚名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匪风

先秦 佚名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东山

先秦 佚名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