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猫头鹰啊,你这只恶鸟,已经夺走了我的幼鸟,再也不能毁坏我的鸟窝。我辛辛苦苦地为养育幼鸟付出了很多,早已经因此生病了!我趁着天空还没有下雨,啄取了桑根和桑皮,将窗户和门紧紧地缠绕起来。现在树下的人们,还有谁敢欺凌我!我用疲惫的爪子采摘茅草花;又积蓄了干草垫底,嘴角也因此而生病了,只为了还没有建好的家。我的羽毛稀疏,我的尾羽干枯;我的鸟窝岌岌可危,在风雨中摇摆。我只能惊恐地哀叫!
注释:
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
子:指幼鸟。
室:鸟窝。
恩:爱。《鲁诗》“恩”作“殷”,表示尽心之意。
斯:语助词。
鬻(yù):育。闵:病。
迨(dài):及。
彻:通“撤”,取。桑土:《韩诗》作“桑杜”,指桑根。
绸缪(móu):缠绕,密密缠绕。牖(yǒu):窗。户:门。
女:汝。下民:下面的人。或:有。
拮(jié)据(jū):手病,此指鸟脚爪劳累。
捋(luō):成把地摘取。荼:茅草花。
蓄:积蓄。租:通“苴”(居),指茅草。
卒瘏(tú):患病。卒通“悴”。室家:指鸟窝。
谯(qiáo)谯:羽毛疏落的样子。
翛(xiāo)翛:羽毛枯敝无泽的样子。
翘(qiáo)翘:危险而不稳定的样子。
哓(xiāo)哓:惊恐的叫声。
《鸱鸮》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寓言诗,创作于西周时期。根据《毛诗序》的记载,这首诗叫做《鸱鸮》,是周公为了救国而创作的。在成王还不了解周公的意图之前,周公为了让成王明白自己的心意,便创作了这首诗并送给了成王。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做《鸱鸮》。
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和魏源的《诗古微》认为,《鸱鸮》是周公为了警示成王悔过而创作的,也是周公对成王的告诫之作。这首诗的目的是让成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警示他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鸱鸮》创作背景详情»
树上,忽而在土地上忙碌修补巢穴,又忽而在窗户上细心地整理。这种生动的描写方式,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母鸟的辛勤努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诗的最后一章,以“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作为回环,再次强调了母鸟的悲伤和愤怒。然而,诗的结尾却并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结局。母鸟的努力和坚持并没有能够改变现实,鸱鸮依然是强大的,母鸟的巢穴依然是脆弱的。这种无奈和悲凉的氛围,使整首诗更加深入人心。
通过这首诗,《鸱鸮》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人生中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气。母鸟虽然孤弱无助,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面对困难,努力修复巢穴。这种坚持和勇敢的精神,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同时,诗中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和弱者面对强者的无力。母鸟的努力虽然可嘉,但最终并没有改变现实,鸱鸮依然是强大的。这种现实的无奈,使人们对社会的不公和弱者的处境产生了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寓言的形式,以母鸟为主角,表达了人生中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和弱者的无力。诗中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使其成为一首值得鉴赏的作品。
《鸱鸮》鉴赏详情»
鸱鸮是一首由周公旦写给周成王的诗。在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按照他的遗愿,让他的十三岁儿子姬诵继承天子之位,并由周公旦辅佐,代理执政。
为了更好地辅佐周成王,周公旦废除了夏朝一直沿用的王位继承制度,即先由兄及弟,然后再传给儿子的方式。这一改革避免了争权夺利的悲剧发生。然而,这个新的继承法引起了周武王的弟弟管叔的不满。周公旦的改革让管叔继承王位的希望破灭。同时,由于周公旦几乎掌握了所有权力,管叔认为周公旦将来一定会取而代之。于是,他在朝中散布关于周公旦夺取王位的谣言,并与武庚勾结,怂恿他起兵反叛,试图逼周公旦下台。这些谣言使周成王也产生了疑虑。
为了制止这些谣言,周公旦决定离开镐京,并在临走前写下了鸱鸮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周公旦对周成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关心。他希望通过这首诗告诉周成王,他的离开是为了避免内乱和混乱,而不是为了谋取权力。他希望周成王能够相信他的忠诚和才能,继续领导国家。
周公旦的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也成为了“周公吐脯”这个成语的来源。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勤勉工作,尽职尽责。它是对周公旦为国家和周成王所做的贡献的赞美。
《鸱鸮》由来详情»
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
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蟊贼蟊疾,靡有夷届。
罪罟不收,靡有夷瘳!人有土田,女反有之。
人有民人,女覆夺之。
此宜无罪,女反收之。
彼宜有罪,女覆说之。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懿厥哲妇,为枭为鸱。
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
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鞫人忮忒,谮始竟背。
岂曰不极,伊胡为慝?如贾三倍,君子是识。
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忌。
不吊不祥,威仪不类。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天之降罔,维其优矣。
人之云亡,心之忧矣。
天之降罔,维其几矣。
人之云亡,心之悲矣!觱沸槛泉,维其深矣。
心之忧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藐藐昊天,无不可巩。
无忝皇祖,式救尔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