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来自国外的侵略需要人去抵挡,戴安澜将军受命于危难之中,率部远征,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抗日的《采薇》诗篇。戴安澜将军所率领的200师靠英勇善战,勇敢顽强,大灭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威风。在东瓜之战中,将军率领将士浴血奋战,终于坚守住了东瓜重镇,又在棠吉之战中,率领将士从日寇手中夺回了棠吉。一代抗日英杰竟然命丧缅北战场,将军虽壮志未酬,却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凌云壮志,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注释: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戴安澜:(1904——1942)号海鸥,安徽无为人。
外侮:来自国外的侵略。侮:欺负,侮辱。此指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御:抵挡。
将军赋采薇:赋,朗诵。采薇,《诗·小雅》中有《采薇》篇,其诗描写戍边抗击外族入侵的兵士久历艰苦,在回乡的路上又饱受饥寒。
师:军队。此指戴所率领的国民党第5军第200师。
虎罴:这里比喻凶猛的敌人。罴,见《七律·冬云》(罴)注。
东瓜:即同古,缅甸南部重镇。
棠吉:缅甸中部地名。
沙场:即战场。竞:副词,竟然,表示有点出乎意料。殒命:丧命。
无违:没有违背。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1942年5月,戴安澜将军在从缅甸撤退回国途中遭到敌人的伏击,不幸于5月26日殉国的情况。同年秋,戴安澜将军的追悼会在广西全州举行。在追悼会上,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特地送上了一首挽诗。这首诗根据1943年戴安澜将军追悼会挽联挽诗登记册刊印,并另题为“海鸥将军千古”。这个背景为后续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可以进一步展开对戴安澜将军的追思和赞颂。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创作背景详情»
《戴安澜将军挽诗》是一首以赞颂戴安澜将军为主题的挽诗。全诗共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诗人通过描写戴安澜将军的形象和事迹,表达对他的敬仰和哀悼之情。
首联的两句“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戴安澜将军率领部队远征抗日。诗人通过将戴安澜将军的形象置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大背景中,展现了他的高大形象和凛然正气。同时,用“赋采薇”来形容将军的远征行动,既表达了将军的英勇和决心,又展示了诗人的渊雅之风。
颔联的两句“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突出了戴安澜将军所辖的第二○○师的军威。上句强调了该师的装备精良,下句则强调了将士们的勇猛。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既展示了戴安澜将军的军事才能,又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
颈联的两句“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继续叙述了第二○○师在缅甸的战斗历程。通过使用地名“东瓜”和“棠吉”,诗人将战争的实际情况融入到诗中,使得挽诗更具真实感和政治效果。
尾联的两句“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回到了戴安澜将军本身,表达了对他的哀悼和敬仰之情。通过使用“竟”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将星陨落的震惊和痛惜之情。同时,诗人认为戴安澜将军为了抗战大业献身,他的壮志无违,可以含笑于九泉。这样的结句更加突出了将军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戴安澜将军形象和事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佩和哀悼之情。诗人通过精准的描写和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真实感,又富有感情色彩。同时,诗人通过将将军的形象置于民族抗战的大背景中,展示了他的高大形象和凛然正气,使得整首诗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