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秋风吹过,秋野明亮清澈,池塘里的水又深又清,草地中的虫儿唧唧鸣叫。
长满青苔的山石上,升起浓密的云雾。挂着露珠的秋花,娇滴滴地哭泣着。
九月,荒芜的田地里稻子长得参差不齐,发着冷光的萤火虫在斜径上低飞。
石缝里渗出的泉水滴入沙地,夜晚墓地间磷火飞舞,犹如点缀在漆黑的松林中的花朵。
注释:
⑴秋风白:古人用白色来象征秋天。秋风又称为素风,素的意思是白色。
⑵漻漻:水清而深。啧啧:虫儿鸣叫声。
⑶云根:云雾升起的地方。苔藓:青苔。
⑷冷红:秋天寒冷时开放的花朵。泣露:露珠凝聚,像泪珠一样。
⑸荒畦:荒芜的田地。叉牙:参差不齐。
⑹蛰萤:躲藏起来的萤火虫。
⑺石脉:石缝。
⑻鬼灯:磷火。点:一作“照”。
《南山田中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诗歌开头三句采用了古代民间歌谣的起句形式,句法上运用了“三、三、七”的结构,语调明快轻捷。同时,长句中使用了两个迭音词,一个清音一个浊音,使得诗歌富有节奏感。这样的写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空旷的田野,感受到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的景象,眼前的塘水深碧,耳边的虫声轻细,充满了诗情画意。
接下来的四、五句描写了山的景象。山间云雾缭绕,岩石上布满了苔藓,红花在冷风中颤抖着,花瓣上的露水滴落下来,如同少女的泪珠。这里的描写展示了幽美清朗的境界,同时也带有一丝愁云,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迷幻的色调。
六、七句进一步深入描写了田野的景色。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已经成熟,枯黄的茎叶交错丫叉,几只残萤在田埂上低飞,带着暗淡的青白色光点。这里展示了幽冷凄清的景象,给人一种阴森可怖的感觉。
八、九句再次深入描写了幽冷凄清的境界。泉水从石缝中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燐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像松花一样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这里的描写与整个画面和谐一致,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末句描写的景象是最幽冷的,鬼灯如漆,点松花,给人一种幽冷清绝的意趣。
整篇赏析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解读和分析,展示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南山田中行》赏析详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