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分明莽莽苍苍。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
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注释:词作于金亡后二年(1236),时作者与友人游泰山。太山,即泰山。
井蛙:作者谦称。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为词人谦称。
《清平乐·太山上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元好问在公元1233年被蒙古军占领金首都汴京后被羁管于聊城的情况。然而,在蒙古太宗八年(1236)他获得自由,并暂居于冠氏。在这一年的三月,他的一位友人邀请他一同前往泰安旅行。在为期三十天的旅行中,元好问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散文《东游略记》、《游泰山》诗以及这首《清平乐》词。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元好问创作这些作品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囚禁经历、获得自由后的居住地以及他与友人一同旅行的情景。这些经历和旅行的体验可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能够在泰山的壮丽景色中获得灵感,创作出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 《清平乐·太山上作》创作背景详情»
大海的浩瀚。而词人登上泰山,眺望四周,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壮丽,自己的渺小也因此显得更加明显。这种对比,表达了词人对人间伟观的赞叹和对自身的思考。同时,词人用“醯鸡日远天高”来形容自己的视野开阔,也暗示了他对家国的思念和痛苦。醯鸡是一种鸟类,常常在黄昏时分啼叫,象征着离别和思念。词人将自己比作醯鸡,意味着他在登泰山的过程中,也在思念着离别的家园。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词中既有对大自然的赞叹,又有对家国的思念,增加了词的情感色彩和深度。整首词以景写情,以景抒怀,通过对泰山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词人开阔的胸怀和深邃的情感。 《清平乐·太山上作》赏析详情»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