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你曾经随着春风轻拂歌舞的筵席,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苑中游玩。
又为何肯等到秋天来啊,现在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注释:
东风:指春风。
舞筵:歌舞的宴席。
乐游:乐游原的省称,也叫乐游苑,在唐代长安东南,今陕西西安市郊。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销魂。
肯到:愿意等到。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柳》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商隐的《柳》是他在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创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借用了柳仲郢这个人物的姓氏,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感慨和情感。
在创作这首诗之前,李商隐曾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几年来一直在柳幕中工作。这段时间的经历使得他对柳树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和联想。因此,他的咏柳诗往往以柳仲郢的姓氏作为抒发感慨的载体。
《柳》这首诗可能是在李商隐在柳幕中度过的日子中创作的。他通过描写柳树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喜爱和敬仰之情。柳树在诗中被赋予了生命和灵性,成为了李商隐情感的寄托和表达。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李商隐对柳树的赞美和倾诉,也是他对自己在柳幕中的经历和感受的反映。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李商隐对柳树的深情和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他在柳幕中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总之,李商隐的《柳》是他在公元851年创作的一首咏柳诗。它通过描写柳树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了李商隐对柳树的喜爱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柳幕中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了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重要篇章。
《柳》创作背景详情»
去带着秋天的凄凉和衰败呢?这里的“带”字,既可以理解为柳枝带着秋天的凄凉,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带着秋天的凄凉。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中的柳枝不仅仅是自然景物,更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命运的象征意义。
整首诗以柳枝为主题,但并没有直接出现“柳”字,而是通过对比手法和拟人手法,将柳枝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诗人通过对春柳和秋柳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逝去的青春和失去的理想的悲叹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党争倾轧和沉沦生活的不满和自叹。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通过对比手法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柳枝不仅仅是自然景物,更成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诗人通过柳枝的凄凉和衰败,表达了自己对逝去的青春和失去的理想的悲叹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党争倾轧和沉沦生活的不满和自叹。整首诗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柳》赏析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