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原文赏析

  • zhèng
    yuè
    shí
    wén
    jīng
    yǒu
    dēng
    hèn
    guān
  • [
    táng
    dài
    ]
    shāng
    yǐn
  • yuè
    dēng
    guāng
    mǎn
    xiāng
    chē
    bǎo
    niǎn
    tōng
  • shēn
    xián
    zhōng
    xìng
    shèng
    xiū
    zhú
    xiāng
    rén
    sài

原文: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相关标签:节日元宵节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灯光洒满了京都,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阻塞了街道。
我身虽悠闲却看不见中兴的胜景,羞愧自己只能在乡下随着乡人祭祀侧神紫姑。

注释:
灯:灯光。恨:遗憾。
帝都:指京城。
香车宝辇(niǎn):指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宝辇,指用金银和宝石镶饰的车。
隘通衢(qú):谓拥挤于道路。隘,拥挤堵塞。
乡人:指乡里普通人。
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赛,旧俗以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的仪式。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神名,民间旧俗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根据作者听闻京城有灯市而不能前去观赏而产生的灵感而创作的。尽管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古代中国的某个时期创作的。

在古代中国,灯市是一种盛大的庆祝活动,通常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期间举行。灯市上会摆放各种各样的彩灯,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人们会穿着盛装,带着家人和朋友一同前往灯市,欣赏灯光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然而,作者却无法亲自前往京城观赏灯市,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无法离开自己的居所。这种无法参与其中的遗憾和失落,激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灯市的向往和渴望。他听闻京城灯市的繁华和喧嚣,却只能通过想象和听说来感受其中的美妙。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可能感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动,他的思绪和情感可能在心中涌动,激发了他创作这首诗的灵感。通过诗歌的形式,作者可以表达自己对灯市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可以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失落和遗憾。

这首诗可能通过描绘灯市的繁华景象、灯光的美丽和人们的欢乐来展现作者对灯市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中可能还融入了作者对自己无法亲临灯市的遗憾和内心的痛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

尽管具体的创作背景和时间不详,但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无法亲临京城灯市的情况下,通过对灯市的向往和内心情感的表达而创作的。它可能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遗憾的表达,同时也是对灯市繁华和欢乐的赞美和渴望。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元宵节的热闹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处闲散之中的无奈和愧疚之情。诗中的“月色灯光满帝都”描绘了京城街景,形容了元宵节夜晚明月高悬、花灯争奇斗艳的热闹景象。这一描写点题了题目中的“正月十五夜”和“京师”。而“香车宝辇隘通衢”则将视线转向了人群,描述了人们为了赏灯观景而倾室而出的场景,以及达官显贵们驾着华美车辆的盛况。这一描写展示了人之多、之繁华。然而,诗人却身处闲散之中,无法亲身参与其中,只能通过想象来渲染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最后两句“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所事事的愧疚之情。诗人看不到中兴景象,只能和乡人一起参加迎紫姑的赛会,这充分展现了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整首诗平实而情感深沉,通过对元宵节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愧疚之情。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照片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猜您喜欢

御带花·青春何处风光好

宋代 欧阳修

青春何处风光好?帝里偏爱元夕。万重缯彩,构一屏峰岭,半空金碧。宝檠银钰,耀绛幕、龙虎腾掷。沙堤远,雕轮绣毂,争走五王宅。
雍容熙熙昼,会乐府神姬,海洞仙客。拽香摇翠,称执手行歌,锦街天陌。月淡寒轻,渐向晓、漏声寂寂。当年少,狂心未已,不醉怎归得!

喜闻捷报

近现代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浣溪沙·春点疏梅雨后枝

宋代 姜夔

己酉岁,客吴兴,收灯夜阖户无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记所见。春点疏梅雨后枝,翦灯心事峭寒时。市桥携手步迟迟。
蜜炬来时人更好,玉笙吹彻夜何其。东风落靥不成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