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怀古》原文赏析

  • líng
    huái
    怀
  • [
    qīng
    dài
    ]
    lán
    xìng
  • shān
    jiāng
    shēng
    gòng
    liáo
    shí
    sān
    líng
    shù
    wǎn
    xiāo
    xiāo
  • zhōng
    yuán
    shì
    jiāng
    zuǒ
    fāng
    cǎo
    yuàn
    liù
    cháo

原文: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写景怀古

译文及注释

译文:山的景色和江水的声音都已经寂寥,十三陵中的树木在晚风中发出萧萧的声响。中原的事业和江左的政权一样腐朽,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芳草又何必呢?

注释:秣陵(mò líng):金陵,即南京。
山色:指钟山的景色。
江声:指长江的水声。
十三陵:指明代十三个皇帝(从明成祖至崇祯帝)的陵墓的总称。
萧萧:此处形容风声。
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
江左:指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
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秣陵怀古》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的御前侍卫,随着皇帝离开京城,开始了南巡之旅。在十月的时候,他们到达了江宁,即南京。康熙帝在这里举行了祭祀明孝陵的仪式。

纳兰性德出身于贵族家庭,对于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当他来到南京,看到了这座古老而庄严的明孝陵,他的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思绪和情感。他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感受着这座陵墓所代表的历史和权力,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怀古诗。

这首诗通过纳兰性德的笔触,展现了他对于明孝陵的景象和历史的思考。他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陵墓的壮丽和庄严,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历史的敬畏和对于统治者角色的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于明孝陵的赞美,更是纳兰性德对于自身身份和责任的思考和反思。

这首怀古诗不仅仅是纳兰性德个人的情感表达,更是展现了康熙时代的文化和思想。康熙帝以文治国,崇尚文化,对于历史和传统有着深厚的兴趣。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的侍卫,他的诗歌作品也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鼓励。这首怀古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康熙时代文化繁荣和皇帝对于文化艺术的重视的体现。

通过这首怀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康熙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纳兰性德的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幅展现康熙时代文化和思想的画卷。它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康熙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们对于纳兰性德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秣陵怀古》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秣陵怀古》是纳兰性德的一首诗,通过描写秣陵的景色和对明朝兴亡的议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朝代更替的理解。

诗的开头,纳兰性德以借景抒情的方式,描述了秣陵的凄凉景象:“山色江声共寂寥”。秣陵自古以来就是繁华之地,但如今却变得寂静无声,呈现出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的思绪不仅停留在眼前的秣陵,还联想到了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树晚萧萧”,晚风吹过明皇陵,只有树叶微微作响。这两个景象都是一片萧索,暗示了明朝的覆灭。

接下来,诗人直接揭示了全诗的主旨:“中原事业如江左”。他认为,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通过一个“如”字,诗人将看似对立的“中原”与“江左”等同了起来,得出了结论:“芳草何须怨六朝”。他认为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在他看来,清朝取代明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整首诗的描写跨度很大,既有空间上的跨度,又有时间上的跨度。纳兰性德通过描写秣陵和北京的景色,将历史的兴衰变迁融入其中。他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世事的沧桑变化,突破了以往金陵怀古之作的旧框架。这种将景色描写和议论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纳兰性德的《秣陵怀古》通过描写秣陵的景色和对明朝兴亡的议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朝代更替的理解。诗歌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和独特的写作手法,展示了纳兰性德独特的艺术风格。 《秣陵怀古》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照片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采桑子·彤霞久绝飞琼字

清代 纳兰性德

彤霞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减字木兰花·断魂无据

清代 纳兰性德

断魂无据,万水千山何处去?没个音书,尽日东风上绿除。
故园春好,寄语落花须自扫。莫更伤春,同是恹恹多病人。

点绛唇·咏风兰

清代 纳兰性德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