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王安石的一首逸诗。在《临川集》、李壁的《王荆文公诗笺注》以及沈钦韩的《王荆文公诗文笺注补注》中都没有收录这首诗,但是在明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中有记载。根据记载,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担任海门县令,当时通州属于淮南路。这与宋史本传中所记载的“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相符合。 《狼山观海》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雄浑的气势描绘了狼山的壮丽景色,同时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堪称关于狼山的诗篇中的佼佼者。
首联以突兀峥嵘的描写总起全篇。“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诗人站在山上,面对江水,眺望大海,只见波浪滔天,从西方无边无际地拍打而来。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谁凿破了万里之外的昆仑山,使得大水冲决而出,奔腾而下?在北宋时期,狼山还孤悬在江中,尚未与陆地相连。到了南宋时期,文天祥的《渡海望狼山》中也只见“狼山青几点,极目是天涯。”与唐代杜甫登夔州白帝城时所写的《登高》不同,那是在长江中上游,从高处俯瞰,而狼山仅有一百多米高,与长江入海处的江面相比,更显得江阔水大,波浪拍天。“凿破昆仑,地势高,水量大,气势恢宏。”通过提问“谁凿破”,诗人想要表达出一种超越凡俗的意境。这一开篇不仅起笔独特,而且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颈联写近景,叙述了诗人的感受。“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诗人是在春季的早晨登上狼山的,只见云雾弥漫,岛屿、沙洲都在雾幔之中。春天的温暖之后,春雷响起,原本冬眠蛰居的鱼龙都活跃起来。上句描写了静态的景象,而下句则充满了动态感,使人更加感受到春意盎然。如果说首联从宏观上描写了狼山地处长江之委海之端的地理形势,那么这联则从近景上描写了狼山的地貌特色。
腹联以一笔宕开,赞美了这个地方犹如仙境。“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阆苑”传说中是神仙所在的地方。诗人在这里寻找仙人的下落。意味着这里就是人间仙境。“灵槎”指的是星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博物志·杂说下》中记载:旧时有人居住在海滨,每年八月都有浮槎去来,从未失期。诗人通过前两联的实写,转而使用虚写,表达了对狼山实为神仙居所的赞美。以上则将狼山的远景、近景、实景、虚意都写得十分全面,充分展现了狼山的风貌和意境。
《狼山观海》赏析详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