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湖岸凹入处),长满水草的小洲(水中洲)一片橙红。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傍水的栏杆边上凉风习习,带来了阵阵莲荷清香。这拂水的凉风,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注释:
西湖:指颍州西湖。
坞:湖岸凹入处。
汀:水中洲。
轩槛:长廊前木栏干。
芰:即菱。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译文及注释详情»
熙宁五年(1072年),这一年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年,作者退居颍州,开始了他新的生活阶段。这个创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作者的信息,以及他创作这首词的动机和情感。
退居颍州意味着作者离开了他曾经熟悉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地方。这个转变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工作、家庭或个人选择。无论原因如何,这个转变对于作者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它标志着他生活的新篇章的开始。
在这个新的环境中,作者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他可能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结交新的朋友、建立新的社交网络。这些变化可能会给作者带来不安和焦虑,同时也可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对新环境的感受和情感有关。他可能感到孤独、迷茫、渴望归属,或者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这些情感可能会在他的创作中得到表达,通过词的形式传达给读者。
此外,这个创作背景还提供了一些时间和地点的信息。熙宁五年是宋代的一个特定年份,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时间框架,帮助我们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颍州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它可能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等。
总之,这个创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作者和他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信息。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意义和情感,以及作者在新环境中的体验和感受。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创作背景详情»
《残霞夕照》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词。词中通过描绘夕阳余晖的美丽和西湖的宁静,表达了作者欧阳修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世俗纷扰的远离。
词的开头,作者描述了夕阳已经快要落下的时刻,称之为“残霞夕照”。虽然夕阳已经不再绚丽,但作者仍然觉得西湖很美好。他提到了花坞和苹汀,没有直接描写景物的美,而是通过这些景物来表达情感。波平如镜,没有一丝风,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野岸上没有人,只有一艘船横在水面上,更加凸显了这片野岸的幽静。
接着,词中出现了月亮的描写。月亮从西南方升起,虽然不是满月,但与之前的淡素画面相得益彰。作者提到了“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暗示着作者在这里已经停留了一段时间。整个景色都是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声音,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红尘之外。
最后,作者描述了莲芰的香气和微风吹醒人的醉意。原来作者已经喝醉了酒,沉浸在西湖美景中。他是西湖的“旧主人”,对这里怀有深深的情感,谱出了一曲清歌。
整首词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世俗的远离。他试图通过欣赏湖山的壮丽来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对富贵的看淡态度。词中的语言平实而有表现力,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赏析详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