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郁郁葱葱的绿树之间,鸟儿的啼叫交织在一起,万里晴空下,温柔的春风吹拂着飘落的花瓣,使其四处飞舞。我沉醉在这一片鸟语花香的美好春光中,直到第二天醒来才发现春天即将结束。
头上是温暖的阳光和淡淡的云朵,脚下是茂盛的青草主动牵引着游人的衣襟,柳絮纷飞洒落在身上。走到小亭前遇到太守,他坐在一个小竹轿子上,半醺半醉,头上插满了鲜花,笑着回来了。
红花满树,青山隐隐,太阳已经偏西。广阔的郊野,青绿的草地,看不到边际。游春的人们兴致高涨,不管春天即将离去。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
注释:丰乐亭:位于滁城西一里的大丰山下,欧阳修任滁州知州时所建,是当时滁州的旅游胜地。太守:汉代一郡的地方长官称太守,唐代称刺史,宋代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为知州。诗中称为太守,是借用汉唐时期的称谓。红树:开着红花的树,或者是被落日映照的树,不是指秋天的红叶。长郊:广阔的郊野。无涯:没有边际。老:过去,一作尽。春将老:春天即将过去。
《丰乐亭游春三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在滁州郊外山林间建造了一座名为丰乐亭的亭子。据他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的描述,他偶然发现了一处泉水,位于滁州城的西南方向的丰山谷中,这泉水味道甘冷,他因为喜欢这座山的形势而决定在泉水旁边建造一座小亭子。他给这座亭子取名为“丰乐亭”,寓意着“岁物丰成”和“与民同乐”。于是,在第二年的三月,欧阳修写下了这组诗。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就是欧阳修在丰乐亭的建造和他对这座亭子的寄托和期望。 《丰乐亭游春三首》创作背景详情»
篇赏析主要介绍了丰乐亭的背景和欧阳修所写的《丰乐亭记》。文章首先提到丰乐亭位于滁州西南的丰山北麓,周围环境优美,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接着,文章指出《丰乐亭记》中的诗句选取了四季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进行描写。第一首诗写了春天的绿影婆娑、鸟儿歌唱和春风轻拂树枝的情景,表达了对春天的惜别之情。第二首诗描绘了天空的旭日和地上春草茂盛的景象,以及飞舞的杨花和柳絮落在游人身上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活力和撩人之美。第三首诗则写了游人来到丰乐亭,遇到了欧阳太守,太守醉酒归来,身上插满了花卉,展现了他洒脱不羁的性格。整篇赏析通过对《丰乐亭记》中诗句的解读,展示了丰乐亭的美景和欧阳修的才华。 《丰乐亭游春三首》赏析详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