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夜色深深,仿佛在催着天明,眼看要到了三更天。清清的露水如同洗尘,让地面没有纤尘。月色幽静,小巷僻坊里一片迷茫。我又见到那竹栏,和灯光明亮的小窗,这是她的庭院。她因我们能见面开心。她的美丽令人惊叹,依偎在我身边,我如同见到了琼枝玉树,如一轮暖日,又如一片绚丽的朝霞。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动人,温柔清雅宛若一株幽兰。这样绝代佳人,人间都少见。
从前,只在画中见过她,对那绝世的美丽早已倾倒,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真能与她相伴。我们互相情意绵绵。无奈人世无常,将我们分开,我心里哪堪孤独。如今我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外,悄悄无息,重门紧关。只有秋虫在声声重复忧伤的歌。无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虽然隔着万水千山,却无法断绝。
注释:
拜星月慢:词牌名,又名“拜星月”“拜新月”。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之称。本调始创于宋人周邦彦,有多种格体。如双调,上片十句,押四仄韵,四十七字;下片八句,押六仄韵,五十六字。共一百O四字。
竹槛:竹栏杆。
秋娘:唐宋时对歌妓的一般称呼。
琼枝玉树:比喻人姿容秀美。
水眄(miàn)兰情:目盼如秋水,情香如兰花。眄,顾盼。一作“水盼兰情”。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词人用旧典以昭君喻“秋娘”。春风面,指容貌美丽的。
瑶台:原指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伊人住所。
雨润云温:比喻男女情好。
荒寒:既荒凉又寒冷。
怎奈向:怎么办?何,语助词。
《拜星月·高平秋思》译文及注释详情»
周邦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以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为主题,内容相对简单,调子低沉。他的词作受到了柳永的影响,但也有所变化,市井气息较少,宫廷气息较多。与柳永相比,周邦彦的词风更加典雅含蓄,擅长铺叙,善于融合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他的词作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点。这篇文章描述了周邦彦词作的特点和风格,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背景。 《拜星月·高平秋思》创作背景详情»
古代文学作品《神驰旧游》的赏析
这首词以描写女性为主题,与《瑞龙吟》有些相似,但并非是重游旧地,而是心灵飞扬地回忆旧时的游玩。作为一位擅长描写女性的词人,作者在这首作品中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难得动人的画面。
为了使女主人的登场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词人在艺术构思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首先描绘了背景。在一个月色阴沉的晚上,夜色更加浓厚,露水收拾干净了尘埃,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幽美的时刻,他来到了她居住的地方。门外种着竹子,窗户里闪烁着灯光,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其优雅的地方,他与她见面了。与杜甫的《佳人》中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有着相同的意境,这里的竹槛和灯窗,也是以清幽的景色来衬托女主人的淡雅。
先写路途,再写居处,再写见面,层次分明,步步逼近。然而,接下来却突然用“笑相遇”三个字概括了见面的过程,省略了闻名乍见、倾慕欢乐的情感。这样一来,就为后面全力描绘女主人之美留下了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领悟到创作上虚实相间的手法。
“似觉”以下的四句是对女主人的正面描写,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前两句描述了初见时她的光彩照人;第三句细致地描绘了她的神情;第四句总结了她的美。在描写她的美时,作者没有使用常见的“云鬓花颜”、“雪肤花貌”,而是用“琼枝玉树”、“暖日明霞”来形容,使描写更加新颖独特。同时,使用了两个长句,四种事物作比较,也增加了描写的分量。(吴白先生说:“‘琼枝’这个词在沈约的《古别离》中有出现:‘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玉树’这个词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有出现:‘皎如玉树临风前。’”)上句描写了她的明亮和耀眼,像琼枝和玉树相互交映;下句描写了她的神采照人,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辉灿烂。这两句描写了初次见面时的光芒四射,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因为这次见面是在夜间,使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色彩对比更加明显。在使用这种侧重光感的比喻之前,对于路途中的暗淡月色和庭院中隐约的灯光的描写,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如果不仔细研究整首词的结构,很难体会到这种让读者容易联想到一些情感的手法。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描写,成功地展现了女主人的美丽和魅力。作者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通过描绘背景和见面的过程,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同时,他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对比,使描写更加生动有力。这首词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拜星月·高平秋思》赏析详情»
周邦彦(1056年-1121年)是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曾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职务。在徽宗时期,他担任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精通音律,创作了许多新的词调。他的作品主要描写闺情和羁旅,也有一些咏物之作。他的格律非常谨严,语言典丽精雅,尤其擅长长调的铺叙。他被后来的格律派词人所崇拜,被称为“词家之冠”。他的代表作品收录在《清真集》中,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周邦彦于1121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