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新摘下的杏子特点是鲜脆,令人喜爱。但由于还未完全成熟,所以味道酸多甜少,颜色是青紫而不太红。少女好奇心重,喜欢新鲜事物,一见到新鲜的水果就忍不住先尝一口。但尝过之后,她发现味道酸而牙齿软弱。青紫色的杏子上,留下了少女嘴唇的小小红印。
注释:杏子:一种果实,圆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黄红色,味道酸甜。金盘:用金属制成的盘子。
齿软:牙齿不坚固。
可惜:表示应该爱惜的。半残:指杏子被咬了一口。青紫:这里指透出紫红色的半熟青杏颜色。唇丹:嘴唇上留下的丹砂红色。
陌:泛指田间的小路。落花闲:花儿静静地飘落。闲,表示安静。
斑斑:颜色杂乱不一。这两句描述花儿像雨一样纷纷飘落在地上。
伤春:因为春天的景物而引起的伤感。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译文及注释详情»
周邦彦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以婉约清丽、情感细腻而著称。《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是他在晚年远离官场生活时创作的一首词作,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则发生在一次筵宴之中。
这首词以少女伤春为主题,这在周邦彦之前的诗人和词人中并不罕见。然而,与尝果怕酸这一情感联系起来的描写却是相当独特的。这种联系使得词作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
在这首词中,周邦彦通过描绘少女伤春的情感,以及她对尝果怕酸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既有诗人对于少女伤春的同情和理解,也有对于人生苦乐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周邦彦晚年远离官场生活,在一次筵宴中创作的。词作以少女伤春为主题,通过描绘少女对于尝果怕酸的感受,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少女伤春与尝果怕酸联系起来,使得词作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创作背景详情»
为引子,展现了她的天真可爱和好奇心。她尝了一口酸杏后,不敢再吃,只剩下半个杏子,留下了口红痕迹。这个细节描写展示了少女的怕酸和娇态可掬,让人怜爱。接着,词人通过环境描写,将少女的伤春情怀烘托出来。在南陌上,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这种落花春雨的撩乱氛围使少女感到更加伤春,她的愁眉深锁,心事都在眉间。这表达了少女对于花落春归和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她内心世界的秘密。整首词通过少女尝果怕酸和伤春的情感转变,展现了少女的天真可爱和对爱情的思考。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赏析详情»
这篇赏析二以描写杏子和女子尝杏的场景为开端,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容词的运用,展现了女子娇柔媚好的形象。同时,通过对杏子的描写,与女子的红唇皓齿相映衬,形成了色彩上的对比。下阕则以南陌上的落花和雨斑斑为背景,营造出温蕴可人的氛围。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是女子眼中的景象,也与女子的春心相呼应,展现了女子内心的凄凉和寂寞。最后,通过写眉间的蹙皱来表现女子的伤春之情,使整篇词更加抒情。整篇词通过描绘景物和情感,展现了女子的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的情景,生动而鲜活。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赏析二详情»
周邦彦(1056年-1121年)是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曾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职务。在徽宗时期,他担任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精通音律,创作了许多新的词调。他的作品主要描写闺情和羁旅,也有一些咏物之作。他的格律非常谨严,语言典丽精雅,尤其擅长长调的铺叙。他被后来的格律派词人所崇拜,被称为“词家之冠”。他的代表作品收录在《清真集》中,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周邦彦于1121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