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溪水奔流,看上去无情却有情,进入山中三天,溪水总是伴着我前行。
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听到流水一夜潺湲作响如同深情的惜别之声。
注释:
分水岭:一般指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这里是指今陕西省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它是汉水和嘉陵江的分水岭。
岭头:山头。
分头:分别;分手。《文苑英华》作“分流”。
潺湲(chán yuán):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过分水岭》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公元830年的秋冬之际,著名的唐代诗人温庭筠正在他的旅途中。他从陕西的秦地出发,准备前往四川的蜀地。途中,他经过了汉中府略阳县,这个地方距离他的目的地还有八十里的路程。
温庭筠在这个分水岭的地方停下来,感受着周围的环境和气氛。他看到了山脉和河流,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这个地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于是,他开始写下这首诗。他用诗歌表达了他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和敬畏之情。他描述了山脉的高耸和河流的奔流,以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他还表达了自己对旅途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诗成为了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诵和赞美。它不仅展示了温庭筠的才华和对自然的感悟,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旅途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它更加有意义和价值,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过分水岭》创作背景详情»
美让诗人感到愉悦和满足。然而,当诗人到达山岭的顶端时,他们即将分手,这使得诗人感到惋惜和不舍。诗人用“岭头便是分头处”来表达这种情感,同时用“惜别潺湲一夜声”来形容他们分手时溪水的声音。这句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情感结合在一起,使得诗意更加深远。
整首诗以溪水为主题,通过描写溪水的特点和与诗人的互动,展现了溪水的“有情”之美。诗人通过将溪水与自己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使得平凡的溪水变得富有诗意和情感。这种将无情之物赋予情感的艺术手法,使得诗人在旅途中感受到了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美好体验。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溪水的描写和与诗人的互动,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化无情之物为有情的艺术魅力,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分水岭》鉴赏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