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它的水色不同于其他江水。
借问那以清闻名的新安江,那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
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
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
注释:
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诸:众多,许多。
新安江:河流名。发源于安徽,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
度:这里是飞过的意思。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游子:久居他乡的人。作者自指。
《清溪行 / 宣州清溪》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天游览池州时创作的。池州位于今天的安徽贵池,是皖南地区的一个风景胜地。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大多分布在清溪和秋浦河的沿岸。
清溪发源于石台县,宛如一条玉带般蜿蜒曲折地流淌而过。它穿过贵池城,最后与秋浦河汇合,一同流入长江。李白在游览清溪时,被它的美景所吸引,创作了许多与清溪相关的诗篇。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李白在游览池州期间,他被清溪的美景所深深打动。清溪如同一条玉带,蜿蜒流淌,给人一种优雅而宁静的感觉。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清溪美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也反映了李白对池州的喜爱和对旅行的热情。他在游览池州期间,不仅欣赏了清溪的美景,还游览了其他景点,感受了池州的独特魅力。这些经历和感受,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李白在天宝十二年秋天游览池州期间,被清溪的美景所吸引,创作了这首赞美清溪的诗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池州的喜爱和对旅行的热情。
《清溪行 / 宣州清溪》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描述了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表达了自己喜欢清澈而厌恶浑浊的情感。
文章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他游历过很多名山秀川,但只有清溪的水色给他带来了“清我心”的感受,这正是清溪水色的独特之处。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一直以水清著称。诗人引用了南朝梁沈约的诗句,将新安江的水与清溪进行对比,问道:“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衬托出了清溪更加清澈的特点。接着,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清溪的清澈。他将清溪比作“明镜”,将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梭,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诗人回到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虽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怀有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来说,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当晚上猩猩的啼叫声传入诗人的耳中时,他感到自己远离家乡而孤独,流露出内心的落寞和郁闷。
整篇文章通过对诗中描写的清溪水色的分析和解读,展示了诗人对清澈的追求和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文章也对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了解读,如主观化、对比和比喻等,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清溪行 / 宣州清溪》鉴赏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