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今日天气多美好,管乐清吹鸣琴弹。
感慨柏下长眠者,人生怎能不为欢?
清歌一曲发新声,新酒使人开笑颜。
未知明日生死事,快意当前且尽欢。
注释:
诸人:众人。
周家墓:陶侃当初葬父母的地方,也是陶渊明这次所游之地。
清吹:指管乐器。
鸣弹:指弦乐器。
感:感悟,有感于。
柏下人:指葬在柏树下的墓中人。
安得:怎能。
清歌:清亮的歌声。
散:发出。
绿酒:新酒。刚酿出来的酒呈绿色,故称。
开:启。
芳颜:美好的容颜。指笑逐颜开。
明日事:指将来之事,包括生死之忧。
襟:心怀。
良:甚。
殚:竭尽。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归田后的一次游览经历,以及他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想。公元406年,诗人归田之后,他与几位友人一起来到周家墓柏下游玩。在游览的路上,诗人看到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引发了他对自己退隐后境况的联想。于是,他萌发了写下这首诗的念头。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陶渊明的一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内容和语言运用,揭示了诗人的不平凡之处。
首先,诗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场景,即诗人和朋友们在某一天气候良好的日子里一起出游,欢饮歌唱。这些活动都是很普通的,诗中所用的语言也很平凡。
然而,这些平凡的活动发生在人家墓地的柏树下,这种选择容易引人伤感。能够在引人伤感的地方仍然感到欢乐的人,不是麻木不仁的庸夫俗子,而是胸怀极度悟性和超脱的高人。陶渊明明显地感受到了死亡的短促和人生的空虚,同时也意识到未来的不确定性。然而,他仍然能够欢乐,能够将内心的郁积尽消,表现出了超越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和超脱。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和超脱随处可见。他持有一种自然运化观和朴素的生死观,与当时追求神仙和不灭之身的士大夫相比,他的观点更加高出许多倍。
总的来说,这首诗虽然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通过描绘平凡场景中的不平凡思考和超脱,展示了陶渊明的高人之处。他的诗文中充满了对生死问题的了悟和超越,与当时的士大夫追求神仙不灭之身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