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北山把浓郁的绿色映照在水塘,春水悄悄地上涨;直的堑沟,曲折的池塘,都泛起粼粼波光。
我在郊野坐得很久,心情悠闲,细细地数着飘落的花瓣;回去时,慢慢地寻芳草,到家已是很晚。
注释:
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
输绿:输送绿色。
陂(bēi):池塘。
堑:沟渠。
回塘:弯曲的池塘。
滟滟(yàn):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北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创作的。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辞去了官职,退居江宁(今南京)。春天来临时,他前往北山游玩。在那里,他被雨后落花飘飘点点的美景所吸引,陶醉其中,忘记了时间,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北山》创作背景详情»
王安石的这首绝句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他对自然界景物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诗中的北山和春水被赋予了生机活力和感情色彩,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情感共鸣。
诗人通过将北山和春水拟人化,将北山的绿色输送给水塘,以及水塘迎接山的绿色,将绿色写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王安石擅长描绘绿色,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些句子都以其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独特地表达了绿色的流动和生机。
诗人在面对这诱人的山水时,心情悠闲,坐了很久,仔细观察着花朵飘落,默数着一朵,二朵……这些动作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内心淡寂安闲的心理状态。而后两句则通过数花和寻草的动作,描绘了诗人留连忘返的情感,以及他对自然界的深深的吸引和沉浸其中的乐趣。
整首诗的结构非常巧妙,前两句纯是景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色彩的渲染,将静态的景物写得仿佛飞动起来;后两句则纯是情语,通过客观叙述和主观情绪的刻画,将动态的情感写得平静至极。诗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整首诗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例如三、四句,先写结果再写原因,通过坐久了心情闲适,才开始数起落花;而对句则先写因后写果,因为寻芳草,所以回去晚了。这种对仗的运用使得诗的内容和艺术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使得整首诗具有鲜明的特色,深受广大诗家的喜爱。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这两句历来备受评家关注,有人认为徐俯的诗“细数李花那可数,偶行芳草步因迟”有窃取王安石诗的嫌疑。这也充分展示了王安石的诗歌魅力和影响力,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山》赏析详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
”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
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
正之盖亦常云尔。
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