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
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
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
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
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
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
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
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
夫人李氏。
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
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
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他。他虽然没有得到机会展示自己的才智,但他的志向和努力是值得称赞的。他的家庭背景和兄长的友爱关系使他备受赞誉。他被推荐参加朝廷的方略科考试,并被任命为太庙斋郎和泰州海陵县主簿。然而,他的才能和智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最终导致他的失意和不合时宜。这种情况在读书人中并不罕见,有些人追求名利,但往往不能如愿以偿。才辩和智谋在某些时代和环境下可能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许君去世时五十九岁,葬于真州扬子县甘露乡。他的家庭成员包括夫人李氏,长子瓌,次子璋,三子琦,四子琳,以及两个已嫁出去的女儿。墓碑上的铭文表达了他受到一些人的提拔和支持,没有受到排挤和阻碍。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评析主要讨论了墓志铭中对许平的评价和哀悼。文章分为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许平的不得志和悲剧。
第一段中,作者指出许平是一个有才能但却无法得到施展的普通官吏。这一事实表明许平的才华被埋没,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
第二段中,作者通过描述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平的不得志。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许平的悲剧遭遇,他的才能被埋没在平庸和功利之中。
第三段中,作者描述了许平的后事。虽然具体内容未提及,但可以推测出许平的墓志铭是为了纪念他的才能和不幸的命运。
第四段中,作者指出墓志铭只有二十余字,但却能概括许平一生的遭遇,并隐含着强烈的悲愤情绪。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强调了许平的不得志和悲剧。
整篇文章议论较多,情调慷慨悲凉。通过对许平的评价和哀悼,作者表达了对才能被埋没和命运不公的悲愤之情。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评析详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