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玄武湖已经变成了一片广阔的水域,降旗挂在高达百尺的旗杆上。三百多年仿佛只是一场短暂的梦,金陵的钟山真的有那样蜿蜒盘旋的山势吗?
注释:北湖指的是金陵(今南京)的玄武湖。在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为玄武湖。南埭是指位于玄武湖边的鸡鸣埭。埭(dài)是指水闸或土坝。北湖南埭是指玄武湖的统称。
一片这句话出自刘禹锡的《金陵怀古》:“一片降旗出石头。”这里指的是吴国的孙皓投降晋朝的将军王浚,也指陈朝的后主投降隋朝的庐州总管韩擒虎。百尺竿指的是高耸的旗杆。
三百年指的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朝建国的年代的约数。
钟山是指金陵的紫金山。龙盘形容山势如盘龙,雄峻而绵延。张勃的《吴录》中写道:“刘备曾经派诸葛亮来到京城,看到了秣陵的山峦,感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真是帝王的居所。’”
《咏史二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详情»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化繁荣,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而李商隐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背景也是非常有趣的。
在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李商隐因为柳仲郢的推荐,被任命为盐铁推官,并开始了他的江东之行。盐铁推官是一个重要的职位,负责管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也是一个有权势的职位。这次江东之行给了李商隐一个机会,让他有机会游历江东地区,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同时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担任盐铁推官期间,李商隐创作了一系列咏史诗,其中包括《南朝》二首、《齐宫词》、《吴宫》等。这些诗的主旨基本上都是讽刺君王沉迷于酒色佚乐,荒淫误国。李商隐通过这些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风气败坏的不满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这些咏史诗的创作背景是唐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当时的唐朝虽然繁荣富强,但也存在着君王荒淫无道、官员贪污腐败、社会风气败坏等问题。李商隐通过他的诗歌,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这些问题,并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总的来说,李商隐的创作背景是唐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风气败坏的不满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这些咏史诗不仅是李商隐个人的创作成果,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咏史二首·其一》创作背景详情»
湖南埭的景色,形成了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接下来的两句“石头城上降旗半,石头城下起云烟。”进一步强调了六朝的衰败和荒凉。石头城即金陵城,是六朝的都城,也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然而,如今的石头城已经残破不堪,只剩下了降旗的半旗,象征着王朝的衰落。而城下的云烟,则是指人们的生活状况,充满了苦难和困顿。通过对石头城的描写,诗人将六朝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相结合,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
最后两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处。徒留胜地凭虚名。”则是对六朝的总结和评价。诗人认为,千古江山中再也找不到英雄的踪迹,六朝的辉煌已经成为了虚名。胜地虽然留下了名声,但却只是虚幻的存在,没有了真正的价值。通过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六朝的失望和对历史的悲叹。
整首诗以北湖南埭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象征的运用,展现了六朝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诗人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观察,表达了对历史的失望和对现实的关注。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独特,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咏史二首·其一》赏析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