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司勋杜十三员外》原文赏析

  • zèng
    xūn
    shí
    sān
    yuán
    wài
  • [
    táng
    dài
    ]
    shāng
    yǐn
  • xūn
    zhī
    qīng
    qiū
    shǒu
    qiū
    shī
  • qián
    shēn
    yìng
    shì
    liáng
    jiāng
    zǒng
    míng
    zǒng
    hái
    céng
    zǒng
    chí
  • xīn
    tiě
    cóng
    gān
    bìn
    xiū
    tàn
    xuě
    shuāng
    chuī
  • hàn
    jiāng
    yuǎn
    diào
    西
    jiāng
    shuǐ
    yáng
    weí
    dān
    jìn
    yǒu
    beī

原文: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相关标签:写人赞美

译文及注释

译文:杜牧司勋的字是牧之,一首《杜秋娘诗》就像清秋一样高远清新。
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
心如铁石般坚定,胸存甲兵锋利就像干将莫邪剑刃,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伤叹悲吟。
像杜预远吊羊祜那样凭吊西江的韦丹,撰写的韦丹碑文将和羊祜碑一样永留丹青。

注释:司勋杜十三员外:即杜牧,任吏部司勋员外郎。唐人以同一曾祖父的兄弟姐妹排行,牧排行十三。
杜秋诗:指杜牧的《杜秋娘诗》。
江总:南朝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仕梁、陈、隋三朝。因得名于梁。故诗称“梁江总”。
心铁:指胸中自有武略。
已从:已共。
干镆:干将、莫邪。传说春秋时吴人干将及妻莫邪善铸宝剑,所铸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
汉江:本指杜预。杜预曾任襄阳太守,襄阳地处汉江之滨。又因杜预是杜牧远祖,所以“汉江”又转指杜牧。西江:即江西,借指韦丹。他曾任江西观察使,很有政绩,死后杜牧奉诏撰韦丹碑。
羊祜:晋人,任荆州都督,得江汉民心,死后百姓为他立碑,据说看到此碑的人都会流泪,杜预称之为堕泪碑。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公元849年(大中三年)初的长安时期。当时,李商隐已经三十七岁,他非常钦佩杜牧。尽管杜牧已经在京城担任官职,但他仍然经常感叹自己的年老和地位低微,对自己的不得志感到懊悔。李商隐写下这首诗,是为了赞美杜牧的文学才华和军事才能,表达对他的关心和鼓励之情。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总结起来,这篇赏析主要是对杜牧的一首诗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诗中通过比拟杜牧的名字和姓氏,赞扬了他的文才和军事才略,并劝慰他不要因为年老和地位低下而消极嗟叹。整篇赏析语言轻快跳脱,富有诗情,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真诚关切和关心国家大事的豁达襟怀。同时,赏析也提到了杜牧在其他诗作中常常表达的自伤不遇之慨,以及李商隐以积极的态度劝勉他勿再嗟叹的意思。整篇赏析对诗的构思、气势和风格进行了赞赏和分析。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照片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猜您喜欢

花下醉

唐代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咏史二首·其二

唐代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远去 一作:运去)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唐代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