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庐山》原文赏析

  • ·
    dēng
    shān
  • [
    jìn
    xiàn
    dài
    ]
    máo
    dōng
  • shān
    feī
    zhì
    jiāng
    biān
    yuè
    shàng
    cōng
    lóng
    bǎi
    xuàn
  • lěng
    yǎn
    xiàng
    yáng
    kàn
    shì
    jiè
    fēng
    chuī
    jiāng
    tiān
  • yún
    héng
    jiǔ
    pài
    huáng
    làng
    xià
    sān
    bái
    yān
  • táo
    lìng
    zhī
    chù
    táo
    huā
    yuán
    gēng
    tián

原文: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相关标签:登高抒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庐山高耸入云,矗立在长江岸边,我驾车盘旋登临,一路上都是青翠的景色。我用冷漠的目光望向大海,暖风吹来,雨滴洒在江面上。白云漂浮在九条大河之上,黄鹤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波涛直下,江东升起了烟雾。曾经的陶潜已经不知去向,桃花源现在是否还能够耕田劳动呢?

注释:跃上葱茏四百旋:葱茏指山顶的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庐山的山顶。四百旋指庐山盘山公路的35公里,有近400个转弯。旋指盘旋。
冷:冷漠。
江天:指江水和天空。
九派:见《菩萨蛮·黄鹤楼》九派注。《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禹贡》“九江”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明李攀龙《怀明卿》:“豫章(今南昌)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浪下三吴:浪下指江水流下。古代指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某些地区,具体说法不一。这里泛指长江下游。毛泽东在1959年12月29日同一封信上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陶令:指陶渊明。他曾经在彭泽做了88天的令。
桃花源: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诗中描述了一位渔夫顺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是一片桃林,里面居住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们,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 《七律·登庐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毛泽东在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登上庐山的情景。当时,毛泽东站在庐山之巅,远眺四周,眼前尽是美丽的江山景色。他面对着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在这种激动的情绪下,他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中。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对未来的豪迈追求。 《七律·登庐山》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相得益彰。诗人通过奇瑰的笔墨,将庐山的雄伟与神奇相结合,使其更加生动有趣。诗人在登上山顶后,眺望四方,眼前的景象尽收眼底。面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与背叛,诗人以豪迈的眼神蔑视这一切,表达了自信与希望。诗人的豪情壮志与国家的迅速发展相互呼应,使得诗中的声音更加有力。颈联中,诗人借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长江上下,展现了壮丽的景色。尾联以幽默的设问否定了桃花源的存在,强调了与世隔绝的耕田只能是幻想。庐山作为文人荟萃之地,登临歌咏之诗层出不穷,但毛泽东以他的生活、经验、才识、豪气登临高歌一曲《登庐山》,展现了他独特的诗歌才华和对国家的热爱。整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国家的自信与希望。 《七律·登庐山》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登嘉州凌云寺作

唐代 岑参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
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
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行舟。
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宋代 赵可

霜树重重青嶂小,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
翠色有无眉淡扫。身在西山,却爱东山好。流水极天横晚照,酒阑望断西河道。

秋登越王台

清代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