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柳絮》原文赏析

  • lín
    jiāng
    xiān
    ·
    liǔ
  • [
    qīng
    dài
    ]
    cáo
    xuě
    qín
  • bái
    táng
    qián
    chūn
    jiě
    dōng
    fēng
    juàn
    jūn
    yún
    fēng
    weí
    dié
    zhèn
    luàn
    fēn
    fēn
    céng
    suí
    shì
    shuǐ
    weǐ
    fāng
    chén
  • wàn
    qiān
    zhōng
    gǎi
    rèn
    suí
    suí
    fēn
    sháo
    huá
    xiū
    xiào
    běn
    gēn
    hǎo
    fēng
    píng
    jiè
    sòng
    shàng
    qīng
    yún

原文: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相关标签:咏物言志临江仙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一群群蜂儿蝶儿,团团翻飞,追随着柳絮。它们从未落入水中,随波流去。也不会落入泥土中。

尽管柳絮随风,忽聚忽分,柳树依旧长条飘拂。不要嘲笑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愿借东风的力量,把我送上碧蓝的云天!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白玉堂:形容贾家的富贵豪奢。这里说柳絮所处高贵之地。
春解舞:春能跳舞。这是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
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
“蜂围”句:意思是成群蜂蝶纷纷追随柳絮。或以蜂蝶之纷乱比飞絮,亦通。
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
委芳尘:落于泥土中。
委:弃。
“万缕”二句:意谓尽管柳絮随风,忽聚忽分,柳树依旧长条飘拂。
“韶华”句:意即休笑我,春光中的柳絮本是无根的。
凭借力:指不断地借助于风力。
青云:高天,也用以说名位高。 《临江仙·柳絮》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将《临江仙·柳絮》这首词写在了小说的第七十回,作为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的背景。

在小说中,四大家族代表了封建社会的权贵阶层,他们的命运与历史时光的推移息息相关。随着时间的流逝,四大家族的衰败命运也愈发明显,特别是贾府。曾经声威赫赫的贾府如今已经江河日下,濒临崩溃的边缘。

《临江仙·柳絮》这首词正是曹雪芹在创作中反映封建贵族阶级没落时期的生活的产物。词中描绘了柳絮飘落的景象,寓意着岁月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柳絮的飘落象征着封建贵族阶级的衰落和消亡,同时也暗示了曹雪芹对于封建社会的思考和触动。

通过《临江仙·柳絮》这首词的描写,曹雪芹巧妙地将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的背景与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联系在一起。这首词不仅是对于贾府衰败命运的预示,也是对于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命运的反思。曹雪芹通过这首词,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不可持续性,以及权贵阶层的腐败和堕落。

《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通过描写贾府的衰败和封建社会的没落,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可持续性。《临江仙·柳絮》这首词作为小说的一部分,更是凸显了曹雪芹对于封建社会的思考和触动,以及对于人事更迭和命运转折的深刻洞察。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不仅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悲剧色彩,也使读者对于封建社会的命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临江仙·柳絮》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重写了柳絮的情志,表达了柳絮的离合和聚散之情。通过柳絮之口,薛宝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于青云平步的志向。整首词中,句句咏物,处处有“我”,将物性与情感融为一体。

词的开头就展现了非凡之处:“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舞的地点不再是黛玉笔下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这是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柳絮的飘舞姿态也不再是黛玉词中的忧愁和幽恨,而是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欣喜之情。

词的第三句“蜂团蝶阵乱纷纷”进一步烘托了春意喧闹的美好时光,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赞美。与宝玉的《南柯子》词中的“莺愁蝶倦”和湘云的《如梦令》词中的“鹃啼燕妒”相比,薛宝钗的词表达的感情基调完全不同。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这句词表面上借用了苏轼咏杨花词中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但在活用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意义。通过反问句式的运用,将苏词中消极的情调转化为积极的精神。同时,这句词也为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埋下了伏笔。

下片中,词人更加侧重描写了柳絮的情志,表达了柳絮的离合和聚散之情。整首词通过柳絮之口,巧妙地表达了薛宝钗对于青云平步的志向。词中的结构和意境都展现了薛宝钗的匠心独运。 《临江仙·柳絮》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曹雪芹的照片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的名字是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关于他的祖籍存在争议,有说法认为他的祖籍是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

曹雪芹出生于江宁(今南京),他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也有说法是曹頫之子)。

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曹雪芹的幼子夭折,这使他陷入了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导致他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为贫病无医,曹雪芹去世。关于他逝世的年份还有其他说法,有人认为是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或甲申(1764年)初春。

猜您喜欢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

清代 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咏菊

清代 曹雪芹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杏帘在望

清代 曹雪芹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好了歌

清代 曹雪芹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留余庆

清代 曹雪芹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