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译文:
一个是在仙境中生长的美丽花朵,一个是没有瑕疵的纯洁美玉。
如果说没有神奇的姻缘,为什么这辈子偏偏和他相遇;
如果说是神奇的姻缘,又为什么满腔的爱情最终成了虚化的空话?
一个白白地独自叹气,一个白白地心神牵挂。
一个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一个是镜子中照出的鲜花。
想一想,她的眼中究竟有多少泪水呀,怎么禁得住从秋天流到冬天,又从春天流到夏天。
注释:
阆苑(làngyuàn):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仙葩(pā):仙花。指林黛玉。
瑕:玉的疵斑。指贾宝玉。
虚化:成空,化为乌有。
一个枉自嗟呀(jiē yā),一个空劳牵挂:一个常因宝玉而流泪(指黛玉),一个常因黛玉而感叹(指宝玉)。
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
“想眼中”一句:指黛玉的泪水流尽而夭亡。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译文及注释详情»
《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是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创作的两组结构完整的组诗,它们被写在了小说中的“贾宝玉神游大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中。这两组组诗的创作背景是曹雪芹对于庸俗低级的“才子佳人”式爱情的反对,以及对于背叛封建宗法秩序和儒家伦理道德的爱情的肯定。
在《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曹雪芹通过《枉凝眉》这首曲子,描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的情景。林黛玉因为爱情的挫折而悲伤至极,最终泪尽而逝。这首曲子通过“谈情”而“谈政”,表现了作者对于自身命运的衰贬和对于爱憎的感受。尽管作者在《枉凝眉》中尖锐地提出了问题,但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无法给出正确的回答,因此陷入了苦闷之中。同时,作者也未能看到摆脱毁灭命运的政治出路,将封建叛逆者的歌颂变成了凄凉的挽歌。然而,尽管如此,作者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在他的爱憎褒贬中仍然是鲜明的。
总的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这两组组诗,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他对于庸俗低级爱情的反对,以及对于背叛封建宗法秩序和儒家伦理道德的爱情的肯定。这些组诗中的《枉凝眉》一曲,虽然在回答问题和寻找政治出路方面存在局限,但仍然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态度。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创作背景详情»
上,对宝钗只有同情和怀念之情。
这两首曲子都以宝玉的视角来描写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但是侧重点不同。《终身误》主要表达了宝玉对婚后生活的遗憾和惆怅,他怀念黛玉,对宝钗只有同情之情。这首曲子的意义比较明显,宝玉用满怀惆怅的口吻,直接表达了对缺少黛玉的婚姻生活的遗憾。
而《枉凝眉》则更深入地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意较为朦胧含蓄,语气更加哀怨动人。关于这首曲子的具体含义,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这首曲子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写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预示着黛玉将有不幸的结局。曲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的绛珠仙草;而“美玉无瑕”指的是宝钗,她的德言容貌都无可挑剔。黛玉和宝玉前世有缘,今生重逢,彼此真心相爱,但他们的爱情无法成为现实。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实现了她“还泪”的诺言。
另一种说法认为,《枉凝眉》仍然以宝玉的口吻写出,同时提到了黛玉和宝钗。曲中的“美玉无瑕”并非指宝玉,而是指宝钗,她的德言容貌都无可挑剔。宝玉真正深爱的人是黛玉,但他最终却娶了宝钗为妻。这样的结局使黛玉感到“枉自嗟呀”,也使宝钗感到“空劳牵挂”。在宝玉看来,黛玉仿佛是“水中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即;而宝钗犹如镜中之花,看似美丽,却触手冰凉。经过反复比较之后,宝玉还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黛玉的身上,对宝钗只有同情和怀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两首曲子都以宝、黛、钗之间的婚恋关系为主题,通过宝玉的视角,描绘了他对黛玉的深爱和对宝钗的同情。《终身误》直接表达了宝玉对婚姻生活的遗憾,而《枉凝眉》更深入地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和对宝钗的冷淡。这两首曲子都以细腻的语言和动人的旋律,展现了宝、黛、钗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红楼梦》中这条主线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赏析详情»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的名字是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关于他的祖籍存在争议,有说法认为他的祖籍是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
曹雪芹出生于江宁(今南京),他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也有说法是曹頫之子)。
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曹雪芹的幼子夭折,这使他陷入了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导致他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为贫病无医,曹雪芹去世。关于他逝世的年份还有其他说法,有人认为是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或甲申(1764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