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清晨的笛声唤起我思乡的眼泪,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我孤单一人身处于西北的边塞,几万里的旅程中我远离了家乡,置身于遥远的天西。整日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到军队中战鼓的敲击;亲爱的家乡,你现在究竟在哪里?昨日的梦中我又回到了故乡的清溪!
注释:焉耆(yān qí):指焉耆都护府,为安西四镇所辖都护府之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终南别业:指岑参在长安东南终南山所居住的高冠别业。别业,即别墅。
晓笛:清晨羌笛吹奏之声。
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已结冰。
虏(lǔ):对西北边地的蔑称。
鼓鼙(pí):战鼓,这里指征战之事。鼙,鼓的一种。
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
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译文及注释详情»
天宝八载(749年),岑参被任命为右威卫录事参军,成为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的掌书记。这篇诗应该是诗人在天宝九载的秋天,行军到焉耆时所作。
在天宝八载,唐朝正处于盛世之中。岑参作为一名年轻有为的官员,被派往安西四镇,担任高仙芝幕府的掌书记。安西四镇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重要军事防线,负责维护边疆的安全和稳定。岑参的任务是协助高仙芝处理政务,管理军队,并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宁。
天宝九载的秋天,岑参随军行进到焉耆。焉耆是西域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唐朝在西域的重要据点之一。这里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岑参在这里目睹了西域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也深刻感受到了边疆的艰辛和危险。
在这个时刻,岑参被自然景色所吸引,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或许是在行军途中,他看到了广袤的戈壁沙漠,沙丘连绵起伏,阳光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或许是在夜晚,他仰望星空,看到了繁星点点,宛如银河倒挂。这些景象让他感叹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岑参的心灵在这个时刻也被触动了。他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着自己在这个边疆之地的使命和责任。他意识到,作为一名官员,他的责任不仅仅是管理军务,更重要的是要保护边疆的安全,维护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他决心要竭尽全力,为唐朝的边疆事业做出贡献。
于是,在这个秋天的行军途中,岑参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他表达了自己对边疆事业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这首诗也成为了他在边疆生活中的一种寄托和宣泄,同时也是他对自己使命的坚定承诺。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创作背景详情»
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以苍凉的笔调,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色和诗人的旅途经历,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写晨风送来的笛声、马蹄声和秋冰的景象,将读者带入了塞外秋晓的行旅图中。诗中的“乡泪”和“怀”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的几句则集中描写了诗人在边塞的孤独和艰苦的生活,通过描述所见所闻的征战和鼓鼙声,表达了诗人对征战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渴望。最后两句则以“故山”和“今”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通过“昨日梦”和今“晓笛”的呼应,强调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深。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描绘景色和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赏析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