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
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惆怅飞鸟尽,南谿闻夜钟。
译文:
雷声就在太白山旁边震响,雨点却只落在八九座山峰。
向东遥望白阁峰顶的云雾,仿佛一半飘散入紫阁青松。
美妙的景象纷然出现眼前,草堂隐居的生活趣味更浓。
自家里幸好还有几亩田地,得以追随二仲隐逸的行踪。
早就知晓有识之士的见解,自己内心里恰与他们相通。
如今错误地屈从一介小官,不免为沾染尘俗感到愧疚。
早年垂钓的鱼竿不复把玩,舂米的石碓也已弃置不用。
飞鸟投林激起我无限惆怅,南溪畔又传来报时的夜钟。
注释:
因假:一作“田假”,唐代官吏到职田理田的假期。
白阁:终南山的一个山峰,在陕西鄂县东南。
太白:太白山,在陕西邱县南。
紫阁:终南山的一个山峰。
胜概:美景。
衡门:此指自阁西草堂。
延:及。
二仲:指汉代隐士羊仲、求仲。
达士:明智达理之士。
偶:恰。
徇:从,曲从。
尘容:俗态。
碓(duì):舂米的器具。
南溪:泛指白阁西草堂南边的溪涧。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个诗人在考中进士后却只得到了一个小官职位的情景。他被安排在京城长安的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工作内容是看守兵甲器杖和管理门禁锁钥,这些工作既刻板又琐碎。对于诗人来说,这种工作就像是无形的绳索将他束缚在一个牢笼中。他对于衙署的枯燥无味感到厌烦,于是请假回到自己的草堂,写下了这首诗。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创作背景详情»
诗以清奇多姿的景语开笔,表现诗人远听太白轻雷、近看紫阁流云的归山逸趣;中间续以久滞宦途的兴叹,折为“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的失意和惆怅;最后复出之以景语,留袅袅钟音于诗外。诗以山中雷鸣雨落、云烟变幻的奇观为启端,抒发了诗人对心居微官的愧悔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全诗语调慷慨豪迈调,绘景雄奇瑰丽,境界淡远,写得气魄非凡。
诗的开头四句描写了雷雨景象,第一、二句写远景。诗人在白阁峰西面的草堂中,远眺终南山,突然听到轰然的雷声,震耳欲聋。这句“雷声傍太白”起势突兀,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大雨滂沱,笼罩着终南山的诸峰。这场大雨在惊雷的衬托下更加气势夺人。第三、四句渐次而近,终南山的雷雨正向草堂汹涌逼来,乌云涌向紫阁峰上的长松,乌云与松林连成一片,激起满山的虎啸龙吟。这四句写得层次分明,又错综交织,并且与终南山和白阁、紫阁诸峰相连,造成一种雄阔无比、笼罩宇宙的恢宏气势。
接着,诗人转换笔锋。他赞叹风雨雷电交织而成的雄壮景色,同时也渲染了草堂景色之胜。然而,他用“衡门”与京城和衙署相比,表达了对平庸枯燥生活的不满。相比之下,草堂中的景色变化多端,充满了浓郁的情趣。这里已经流露出了诗人追求新鲜活泼、自由无碍生活的思想。
由这关键性的两句,引出了诗人的深深感慨。他从“幸有数亩田”到末尾,夹叙夹议地表达了对微官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他感叹自己的钓竿不再使用,野碓无人舂,表达了失意和惆怅之情。诗人最后以景语作结,留下了袅袅钟音。整首诗语调慷慨豪迈,绘景雄奇瑰丽,境界淡远,写得气魄非凡。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赏析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