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原文赏析

  • cháo
    sān
  • [
    xiān
    qín
    ]
    míng
  • sòng
    yǒu
    gōng
    zhě
    yǎng
    zhī
    chéng
    qún
    néng
    jiě
    zhī
    gōng
    zhī
    xīn
  • sǔn
    jiā
    kǒu
    chōng
    zhī
  • é
    ér
    kuì
    yān
    jiāng
    xiàn
    shí
    zhòng
    zhī
    xùn
  • xiān
    kuáng
    zhī
    yuē
    ruò
    cháo
    sān
    ér
    zhòng
    jiē
  • é
    ér
    yuē
    ruò
    cháo
    ér
    sān
    zhòng
    jiē
    ér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相关标签:小学文言文寓言故事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
解:了解,理解,懂得。
狙:猴子。
意:心意。
得:懂得。
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损:减。
口:口粮。
充:满足。
欲:欲望,要求。
俄而:一会儿,不久。
匮:缺乏。
限:限制。
恐:恐怕。
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诳(kuáng):欺骗。
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与:给。
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朝:早上。
足:够,足够。
众:所有的。
皆:都。
起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朝三暮四》译文及注释详情»

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共同特点。

在前文中,作者解释了“朝三”的含义。它指的是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没有意识到事物本身具有共同的性质和特点。我们需要花费心思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整体性。

而在后文中,作者进一步解释了这个道理。圣人将是与非混同起来,意味着他们超越了对事物的表面判断,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他们能够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中生活,因为他们能够与事物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现象,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和共同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整体性,与事物和谐共处,并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个道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朝三暮四》道理详情»

寓意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最终我们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这个故事通过猴子们朝三暮四的行为来揭示人们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他们会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这个故事引用了宋代《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中的一句话来强调圣人不会使用朝三暮四的术数,暗示人们应该远离这种迷惑。然而,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将其与“朝秦暮楚”混淆了。朝秦暮楚指的是战国时期,弱小国家时而倒向秦国,时而倒向楚国,与朝三暮四无关。因此,朝三暮四被误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的行为。 《朝三暮四》寓意详情»

猜您喜欢

桑生李树

未知 佚名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
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之。

父善游

先秦 吕不韦 撰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王勃故事

宋代 宋祁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