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南宫内苑的东墙路旁,那是天子走过的地方。温柔的柳丝已经感知到春天的到来,又吐出嫩绿,泛起鹅黄。杏花也在含情相望,羞红的脸上又有几分彷徨。为什么行人不理解杏花的情意,却独爱柳丝只为它愁伤肠。
注释:杨柳枝:原为乐府曲名,后变为宫词,又演变为词牌名。又作“杨柳”。《碧鸡漫志》收入“黄钟商”。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南内:天子的宫禁叫做“大内”,简称“内”。墙:一作“桥”。御路:皇宫内的道路。傍(páng):同“旁”,旁边,侧边。
须,一作“预”。丝,一作“枝”。
何事:何用,何须。行:一作“情”。
《杨柳八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介绍了一首词的创作时间和词牌的特点。这首词约作于唐文宗大和(827—835)、开成(836—840)年间。词的作者是温庭筠,这首词的名称和题目都是《杨柳枝》。与其他新创的词调一样,这首词的形式也是以词牌的名称作为题目。与《竹枝词》《凉州词》等类似,这首词的形式只有在倚声歌唱时才有区别,作为书面文字,它与七绝略无不同。 《杨柳八首·其二》创作背景详情»
温庭筠的八首《杨柳枝》是描写宫苑边的杨柳的诗歌集。其中的这首诗描述了春天柳树和杏花之间的别离之情。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柳树,但其中蕴含着别离的情感。接下来的一句“南内墙东御路旁”暗示了杨柳的存在。再接下来的一句“须知春色柳丝黄”明确地描写了柳树的颜色,柳丝嫩黄,与绿色的春天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美丽动人。这句似乎受到了李白的诗句“春从柳上归”和“柳色黄金嫩”的启发,为后面的两句做了铺垫。
后面的两句以盛开的杏花作为对比,写出了行人对柳树的别离之情。其中的“杏花未肯无情思”一句通过与柳树的对比,进一步说明了杏花也能有情感。而“何事行人最断肠”一句则表达了行人在杏花和柳树的春色中,最让人伤感的还是柳树,这进一步加深了柳树的春思之情。最后一句以疑问的语气,没有直接写出柳树,但由于柳树寓含着情感,柳树的艺术力量已经在其中。
以往写离别情感的诗词通常以柳树为起点,或者是通过观察柳树来表达情感,而这首诗虽然也是因为柳树而引发了行人的离别情感,但通过与杏花的对比,将柳树的牵动人心的情感写得更加深刻。这样的构思非常新颖,更加值得细细品味,可以称之为精妙之作。
《杨柳八首·其二》赏析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