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侠客经过洛阳的都门出城,当时天空正彤云密布,整个城池都被遮蔽在一片阴暗之中。
身上的宝剑在昏暗的夜色中反射出如水的寒光,剑上还沾染着仇敌微红的余血。
胯下的飞马频频地发出惊叫,到了深夜时分才到达汉文帝的陵墓,这正是一个清冷孤寂的雪夜。
注释:
⑴侠客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六十七收录了这首诗。《才调集》认为这首诗也符合齐梁体的要求。
都门:东汉洛阳宫门的名字,内部设有学校和书库。
城阙:城门两边的望楼,这里指整座城楼。
惊:《乐府诗集》中写作“嘶”。
⑹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和陵邑。汉文帝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毛西村,汉霸陵城位于灞桥区谢王庄附近。
《侠客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唐代,游侠之风盛行于社会之中。尤其是晚唐时期,政局动荡,社会更加崇尚抗暴除恶的侠义精神。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位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侠义精神的赞美和对社会动荡的思考。然而,由于具体的作年难以确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也成为了一个谜团。尽管如此,这首诗仍然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晚唐时期社会的特点和人们对侠义精神的向往。 《侠客行》创作背景详情»
了侠客行侠的场景。最后一句“三更霸陵雪”,则是写出了侠客行侠的艰辛和危险。霸陵是一个地名,雪是冬天的自然景观。在寒冷的夜晚,侠客仍然在行动,面对着风雪的阻挡。这表现了侠客的坚韧和勇敢,也暗示了他对正义的追求和对邪恶的抵抗。整首诗通过描绘天气、宝剑和马匹,展现了侠客行侠的艰辛和英勇,同时也表达了侠客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侠客行》赏析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