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圣寺》原文赏析

  • kaī
    shèng
  • [
    táng
    dài
    ]
    wēn
    tíng
    yún
  • fēn
    shí
    jiā
    yān
    cóng
    shí
    xiāo
    xiāo
    shù
    fēng
  • chū
    qiū
    xiàng
    líng
    luàn
    yáng
    zhōng
  • zhú
    jiān
    quán
    luò
    shān
    chú
    jìng
    xià
    sēng
    guī
    yǐng
    diàn
    殿
    kōng
  • yóu
    yǒu
    nán
    cháo
    jiù
    beī
    zài
    chǐ
    jiāng
    xìng
    feì
    wèn
    xiū
    gōng

原文: 路分蹊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相关标签:写景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飘渺的烟雾下,一条弯曲的小路沿着山谷蜿蜒而上,两旁是乱石和苍苍的丛林,山风吹来,落叶沙沙作响。
到达寺庙后,长途跋涉的马儿得以放松,悠闲地踢蹄子,打响鼻音,不时仰头长嘶;夕阳染红了远近的山岭,寻找归宿的乌鸦在林间飞来飞去,嘈杂声一片。
寺庙内草木丛生,竹子乱糟糟地长满,泉水自然流淌,无人取用,尽管已接近黄昏,山野人家的厨房依然冷冷清清;影殿空空,木鱼声消失,殿外不远处,墓塔林立,原来僧人已葬在那里。
虽然再也看不到旧时寺庙的风貌,但是记载当年建寺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读读旧碑上刻着的文字,再对照眼前的景象,开圣寺的兴衰变迁已经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惠休大师!

注释:开圣寺:指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的开圣寺,建于南朝。
蹊石:溪流中的石头。蹊:同“溪”,山谷。烟丛:丛丛烟树。
萧萧:象声词。这里形容草木摇落声。
出寺:指寺庙外。
向陵:对着陵墓的地方。陵:南朝诸帝的陵墓。
山厨:山野人家的厨房。
影殿:寺庙道观中供奉佛祖、尊师真影的殿堂。
南朝:南北朝时期占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
耻:一本作“敢”。兴废:盛衰,兴亡。惠休:指南朝僧人惠休,后来还俗出仕为官。借指开圣寺住持僧。一本作“渔翁”。 《开圣寺》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温庭筠在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从长安东归吴中旧乡。他在暮春的时候抵达扬州,并在那里逗留了一段时间。随后,秋天来临时,他决定继续前行,渡江前往润州(今江苏镇江)。在他途经丹阳的时候,他来到了开圣寺。在这个寺庙里,他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氛围,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温庭筠在归途中途经丹阳开圣寺时的所见所感。丹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而开圣寺则是当地一座重要的寺庙。在这个寺庙里,温庭筠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氛围,仿佛进入了一个与尘世不同的境界。他看到了寺庙里的佛像和香烛,闻到了香烟的气息,听到了钟声的悠扬。这一切都让他感到心旷神怡,仿佛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安抚。

在这种环境的感召下,温庭筠写下了这首诗。他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开圣寺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和敬仰之情。他将寺庙比作一座净土,佛像比作一尊神圣的存在,钟声则是一种悠远的音乐。他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信仰的敬意和对宁静与祥和的向往。

这首诗展现了温庭筠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他通过描绘开圣寺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信仰的敬意和对宁静与祥和的向往。这首诗以其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温庭筠创作生涯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开圣寺》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新的意境。诗人通过描绘山道、乱石、古树、烟霭等景物,以及秋风萧瑟、草木摇曳的声音,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凄凉的旅途图景。到达开圣寺后,诗人并没有对寺宇进行描写,而是将目光投向寺外的天地。他描述了长天寥廓、万木萧疏的深秋景色,以及马嘶、鸦乱的寺外景象,通过对比寺内外的景致,描绘了寺宇的衰败寥落。诗中的对偶和抑扬低昂的情调,为尾联的慨叹之音酝酿了抒情气氛。诗人面对这片荒凉的景象,不禁想起了寺宇曾经的繁荣,寓意深远。南朝时期,皇帝佞佛兴建了大量的寺庙,导致了农业的破坏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南朝的覆灭。诗人对这一历史事实进行了反思,表达了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悲凉感慨。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旅途和寺宇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思索和感悟。 《开圣寺》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照片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

猜您喜欢

题僧泰恭院二首

唐代 温庭筠

昔岁东林下,深公识姓名。尔来辞半偈,空复叹劳生。
忧患慕禅味,寂寥遗世情。所归心自得,何事倦尘缨。
微生竟劳止,晤言犹是非。出门还有泪,看竹暂忘机。
爽气三秋近,浮生一笑稀。故山松菊在,终欲掩荆扉。

女冠子·含娇含笑

唐代 温庭筠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菩萨蛮·翠翘金缕双□□

唐代 温庭筠

翠翘金缕双□□,
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
雨晴花满枝。
绣衫遮笑靥。
烟草黏飞蝶。
青琐对芳菲,
玉关音信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