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湾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爹爹心悲凉。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妈妈心悲凉。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哪里会帮忙。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滩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
注释:
緜緜:连绵不绝。
葛、藟(音垒):藤类蔓生植物。
浒(音虎):水边。
终:既已。
远(音院):远离。
顾、有、闻:皆亲爱之意也。
有(音佑):通“佑”,帮助。
闻(音问):问。王引之《经义述闻》:“谓相恤问也。古字闻与问通。”
涘(音四):水边。
漘(音纯):河岸,水边。
昆:兄。
《葛藟》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风·葛藟》的创作背景存在多种说法。旧说认为这首诗是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目的是讽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然而,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首流浪者无法得到帮助而发出的怨诗。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个入赘者在他人家庭生活中,表达孤独和寂寞的悲歌。
根据旧说,这首诗是由东周初年的姬姓贵族创作的。当时,平王背弃了自己的宗族,不再关心他们的利益。这首诗旨在讽刺平王的行为,批评他对宗族的背叛。
然而,现代学者更倾向于另一种解释。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位流浪者写的怨诗。流浪者在困境中无法得到帮助,感到孤立和无助。他们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冷漠和不公的不满。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首诗是一个入赘者在他人家庭生活中的抒发。入赘者是指嫁入他人家庭的男子,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这首诗可能是他们对于自己处境的反思和悲伤的表达。
无论是哪种说法,这首诗都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于孤独寂寞的感受。它揭示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助和对于社会冷漠的抱怨。这首诗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葛藟》创作背景详情»
《葛藟》是一首流传于古代的诗歌作品,据传是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讽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这首诗共分为三章,每章六句,通过描写眼前的景物和抒发自己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流离失所、孤苦无依的境遇。
首章的前两句“緜緜”描绘了黄河边葛藤茂盛的景象,给人一种绵延不绝的感觉。诗人在这种景象的映衬下,感叹自己离开了兄弟,漂泊在异乡,觉得自己不如这些葛藤。他流落他乡,没有亲人可以依靠,生活无着,只能乞求于人,甚至称别人为父亲。诗中所描绘的困境和卑微的地位,让人感到深深的痛楚。
第二、第三章的意境与首章相似,只是在句尾换了一个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加了反复咏叹的效果。这首诗的每两句表达了一层意思,六句则有三层意思,两层之间存在转折。从葛藤的绵延不绝对比兄弟的离散,到称别人为父母兄弟却得不到怜悯,每一个转折都带有无尽的痛苦。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语言简练而感人,展现了流离失所的凄苦和世态的冷漠。
《葛藟》这首诗情感真挚,语句简练,却能深深触动人心。牛运震在《诗志》中评价说:“乞儿的声音,孤儿的泪水,不可多读。”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价说:“沉痛的语言,让人不忍读完。”这些评价都表达了对诗中流离之苦的深深同情,相信这也是每一位读者共同的感受。
总的来说,《葛藟》这首诗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流离失所、孤苦无依的境遇,展现了世态的冷漠和人情的薄凉。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去欣赏和思考。
《葛藟》鉴赏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