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一队队戴着长钗,披着坠发,打扮得十分妖艳的绝色女子出来了。这里怎么会有如此峻美的山林幽谷?碧山过去,呵,原来是个大画屏!
虬须将领,贵裔公子,五侯尊客,高朋满座啊。他们一气可饮下千盅酒,那倒酒之势,就像雨从高高的屋脊倾泻而下。
歌女的声音如鸾凤和鸣,却因哽咽而跑了调;舞女的姿态千娇百媚,但在疾旋时微皱着双眉。
主人希望四座同恩,能作长夜之饮,能有不散的筵席,好让这些公子王孙们永远陪伴着他,不要像沟水那样作东西之别。
可是,在这酒酣耳热之际,谁会因残烛而想到泪痕呢?谁又会因拂晓前的寒风而为他人感到了寒冷呢?
你看,那会苑两边,一根根排列整齐的戟上挂着雍容华贵的缎带,那用金描着龙的戟竿足足有二十四根哪。
在会苑内,歌女舞女在声嘶力竭地唱啊跳啊;公子王孙在推杯换盏地喝着笑着。
此时新月已高,酒宴已散,王孙公子们各自要回府去了。此时灯笼火把燃起了,原先苑内隐在朦胧的月色之中盛开的杏花,一下被照得通红。
注释:
奼(chà):一作“姹”。(奼:美女)
残:一作“溅”。(残:滴落)
飘飖:一作“飘飘”。(飘飖:飘扬)
芳樽:一作“芳尊”。(芳樽:美酒)
《夜宴谣》译文及注释详情»
《夜宴谣》是一首描绘晚唐时期社会现实的作品。在温庭筠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非常动荡,但通过考古工作者对晚唐时期墓葬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陪葬品非常讲究,反映了当时社会尽管混乱,但皇室贵族生活却异常奢侈。
晚唐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政治动荡的时代。唐朝的统治逐渐衰落,各地军阀割据,社会秩序几乎崩溃。然而,考古工作者在晚唐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事实。墓葬中的陪葬品精美绝伦,显示出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奢华生活。
《夜宴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这首诗以夜宴为题材,通过描绘宴会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晚唐时期社会的现实。诗中描述了宴会上的繁华景象,宴客们的奢侈品味以及他们的豪华生活。这些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于享乐和奢华的追求。
通过《夜宴谣》,我们可以感受到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与繁华并存。尽管整个社会陷入混乱,但皇室贵族依然过着奢华的生活。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社会现实与文学表达相结合,展现了晚唐时期的独特风貌。
总之,《夜宴谣》是一首反映晚唐时期社会现实的作品。通过描绘宴会场景和人物形象,诗人温庭筠展示了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奢华生活。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社会现实与文学表达相结合,成为了晚唐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夜宴谣》创作背景详情»
和赞美。同样地,温庭筠的诗歌也是如此。他运用浓艳的词藻和华美的形式,将夜宴的繁华和奢靡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他的诗歌充满了珠光宝气和脂粉香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震撼。
然而,王国安先生认为温庭筠的诗歌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他认为温庭筠过于追求形式的华美,而忽略了反映社会现实和指摘时弊的作用。王国安先生认为温庭筠的诗歌风格浮艳轻靡,与他放荡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然而,我认为这种观点可能是误解或偏见。艺术上的繁复并不等同于堕落,而是成熟的表现。就像花朵一样,单瓣的原菊也许有野趣,但是它缺少了几许姿色。而后人通过培育和创造,将原菊发展成了成百上千种名菊,每一种都充满了美的发现。同样地,温庭筠的诗歌通过运用浓艳的词藻和华美的形式,展现了夜宴的繁华和奢靡生活,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惊叹。
温庭筠的诗歌虽然缺少深刻的思想内容,但是它们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们通过描绘醉酒歌舞的奢靡生活,展现了一种美的境界和生活方式。这种美并不是淫秽腐朽的,而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和追求。温庭筠的诗歌给人带来了美的感受,让人沉浸在繁华的夜生活中。
总的来说,温庭筠的《夜宴谣》通过运用浓艳的词藻和华美的形式,描绘了唐时夜生活的繁华和奢靡。尽管他的诗歌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但是它们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和震撼。温庭筠的诗歌是一种艺术上的追求和表现,而非淫秽腐朽。
《夜宴谣》赏析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