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小楼被门前的青山挡住了去路,因为青山遮挡了视线,无法看到远处的楚天。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个人像玉一样,不知道在哪里吹着箫。门前朝朝暮暮与我相对的,只有没有情意的秋月和按时而至的春潮。心事忧愁不定,像飘飞的落花一样,双眉紧锁不展,就像残留的柳树。
注释: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碍:遮挡。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
有信春潮:潮水有涨有落,其去来都有定时,称为“信潮”。
飞花:飘飞的落花。
《人月圆·春日湖上》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作者在杭州西湖度过一个春日时的心情和动机。作者写这首小令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春日里,作者寓居在杭州西湖。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宁静的氛围,这让他的思绪飘向了远方的友人。
作者怀念远方的友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分别很久,或者是因为他们身处不同的地方,无法经常见面。这种思念之情在作者心中积聚,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和宣泄。
于是,作者决定写下这首小令。小令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通常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这首小令,作者希望能够抒发自己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让他们知道自己心中的牵挂和关怀。
在这个春日的杭州西湖,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背景。他或许在湖边散步,或许坐在湖畔的柳树下,或许乘船游览湖面。无论身处何地,作者都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友人的思念。
通过这篇创作背景,读者可以了解到作者写这首小令的动机和情感背景。作者在杭州西湖度过一个春日时,思念远方的友人,希望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欣赏这首小令的视角。
《人月圆·春日湖上》创作背景详情»
容作者的憔悴。这里的“看看”是一种自省,作者通过观察自然景物的凋零来反思自己的心情。暮春时节,花谢柳残,正是一年之中最凄凉的时刻,与作者此时的心情相得益彰。同时,这两句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整篇文章的忧伤氛围。
“楼外楼”两句,是整篇文章的高潮部分。作者通过对楼外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的思念之情。楼外的景物虽然美丽,但却无法满足作者的心灵追求。这里的“楼外楼”可以理解为一种比喻,代表着作者内心深处的追求和渴望。而最后一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的恐惧和犹豫。琼楼玉宇是一种高贵而寒冷的象征,作者担心一旦达到了追求的目标,却会失去内心的温暖和安宁。
整篇文章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线,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和追求。文章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人月圆·春日湖上》赏析详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是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是元朝重要的散曲家和剧作家。
张可久与乔吉并称为“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他在元朝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关于张可久的生平和事迹,目前所知不多。他的具体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都没有确切的记录。根据一些文献记载,他大约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
张可久以散曲和剧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元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曲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风格独特,语言优美。他的剧作则以历史题材和传奇故事为主,情节曲折,表现力强。
张可久与乔吉合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作,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双壁剧”。这些剧作在元代戏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张可久的生平和作品资料有限,但他作为元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欣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