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蝉》原文赏析

  • zǎo
    chán
  • [
    táng
    dài
    ]
    bái
  • liù
    yuè
    chū
    jiāng
    tóu
    chán
    shǐ
    míng
  • shí
    nán
    shēn
    báo
    liǎng
    sān
    shēng
  • cuī
    shuaī
    bìn
    zài
    dòng
    yuán
    qíng
  • 西
    fēng
    shū
    weì
    qiū
    xiān
    qiū
    shēng
  • zài
    dōng
    gōng
    huái
    huā
    xià
    tīng
  • jīn
    cháo
    xiàn
    yún
    shù
    rào
    pén
    chéng

原文: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相关标签:咏物抒情回忆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的树上开始响起蝉鸣声。蝉躲在石楠树茂密的树叶中,在傍晚时分叫上两三声。这一声蝉鸣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鬓角已经变白,也无法回到过去的家了。尽管秋风还没有吹起,但悲伤的情绪已经从内心涌起。回想起以前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聆听蝉鸣。现在无尽的忧愁就像白云覆盖着城市,让人喘不过气来。

注释:石楠是一种常绿乔木类植物,属于蔷薇目蔷薇科的石楠属。鬓是指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即耳际之发。东掖是指宫中东侧的旁门,这里代指太子所居的东宫。湓城是指位于瑞昌市西清湓山的城市。清湓山有一个形状像盆的井,因此被称为湓水,城市就叫湓城。 《早蝉》译文及注释详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

猜您喜欢

阳关曲·答李公择

宋代 苏轼

济南春好雪初晴。
才到龙山马足轻。
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宋代 王以宁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

怨词二首·其一

唐代 崔国辅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