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原文赏析

  • ·
    cháng
    zhēng
  • [
    jìn
    xiàn
    dài
    ]
    máo
    dōng
  • hóng
    jūn
    yuǎn
    zhēng
    nán
    wàn
    shuǐ
    qiān
    shān
    zhī
    děng
    xián
  • lǐng
    weī
    téng
    làng
    méng
    bàng
    zǒu
    wán
  • jīn
    shā
    shuǐ
    paī
    yún
    nuǎn
    qiáo
    héng
    tiě
    suǒ
    hán
  • gēng
    mín
    shān
    qiān
    xuě
    sān
    jūn
    guò
    hòu
    jìn
    kaī
    yán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相关标签:抒情豪迈喜悦

译文及注释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红军: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
万里长征:指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千山万水:形容路途中的险阻和困难。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五岭:指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位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
细浪:作者解释为将山比作细小的波浪,表示对困难的轻视。
乌蒙:山名,位于贵州和云南交界处,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形容乌蒙山在红军眼里的微小。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金沙江:指长江上游的一段,红军长征曾经强渡此江。
云崖暖:指浪花拍打悬崖时溅起的水雾,形容景象壮观。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千里岷山:指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岷山,岷江流经其间。
皑皑:形容雪的洁白。
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形容红军战士在翻越岷山后的愉悦心情。 《七律·长征》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毛泽东在1935年9月下旬至10月期间创作的一首七律诗《长征》。当时,红军战士已经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经历了无数次考验,现在他看到了曙光,胜利在望,内心激荡澎湃,充满豪情,于是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长征”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描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表现了红军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首先,颔联写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潜行路。”这里通过描绘山峦和波涛的形象,表现了红军在险峻的山河之间行进的艰难。同时,“潜行路”一词则暗示了红军的隐蔽行动和对敌人的出其不意。

接着,颈联写道:“遥从万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通过“万里目”和“一层楼”的对比,表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程度和他们不畏艰险的决心。同时,“一层楼”也象征着红军在战胜困难后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接下来的两联则通过描写红军战士的英勇和革命精神,进一步强调了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其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表达了红军对困难的轻视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而“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则通过描写红军战士手持农奴戟和对抗霸主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英勇和反抗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描写,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革命精神。同时,通过对困难的战胜,表达了红军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赞美和敬意。 《七律·长征》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西楼

宋代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 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客中行 / 客中作

唐代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