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的家乡位于长江的发源地,我作为官员出游,却随着江水滚滚向东流入大海。
听说这个地方的大潮能打起一丈高的浪头,即使天寒地冻,也能留下沙痕的痕迹。
在中泠泉旁边,有一座巨大的石山,名叫盘陀,自古以来一直在水中出没,追随着浪涛和江波。
我尝试登上这座高山的顶峰,遥望着万里之外的家园,无论是江南还是江北,都有着格外多的青山。
作为旅居他乡的人,我只担心难以找到回家的船,山上的圣僧苦苦挽留,欣赏着山中的落日。
微风中波涛起伏,千顷江水中的鱼鳞随波荡漾,半天的晚霞在空中宛如排列整齐的鱼尾,呈现出血一般的红色。
就在这时,江中的月亮刚刚升起,但是在深夜的时候,月亮已经下山,天空一片漆黑。
静静的长江江心好像有一团大明火在燃烧,火焰飞腾,照亮了山中栖息的鸟儿,它们纷纷惊飞。
我感到迷茫,无法辨识在寺庙里发生的事情,那不是鬼魂,也不是活人,到底是什么东西?
江山变幻,现在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园?难道江神责怪我固执的性格,给我警示吗?
在这里,我向江神解释,我有无法回隐的苦衷,如果我能回隐却推辞不归,那就像江水一样。
《游金山寺》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1071年,当时苏轼已经36岁,担任杭州的通判。在他前往杭州的途中,他经过了镇江,并且前往了城外的金山寺。在寺庙里,他拜访了宝觉和圆通两位长老。两位长老非常热情地款待了苏轼,让他感到难以拒绝。因此,苏轼决定在寺庙中过夜。在半夜的时候,他得以观赏到江上的夜景,这让他的思绪飞扬。于是,他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游金山寺》创作背景详情»
的仕途经历艰辛,他对于官场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产生了辞官归隐的念头。
接下来的八句“羁愁畏晚寻归楫”至“飞焰照山栖鸟惊”,描绘了傍晚和夜间江上的景色。诗人用“羁愁”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意味着他在外漂泊的辛酸和思乡之情。他畏惧夜晚的到来,因为夜晚意味着离别和孤寂。他希望尽早找到回家的船只,回到故乡的怀抱。夜幕降临时,江面上的灯火熠熠生辉,照亮了山林和江水,也惊起了栖息在山林中的鸟儿。这一景象给诗人带来了更深的思乡之情,也加深了他对于归隐田园的向往。
最后的六句“怅然归卧心莫识”至“有田不归如江水”,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决心。他感到心中的痛苦和迷茫,无法被他人所理解。他决定放弃官场的纷扰,回归田园生活。他将自己比作江水,不再回头,不再归去。这里的“有田不归”既是对于官场的厌倦,也是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够过上宁静自在的生活,远离世俗的纷扰。
整首诗以江水为线索,通过描绘景色和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于仕途的厌倦。诗人的笔势矫健,全篇舒展自如,将写景和咏怀融为一体,展现出波澜浩大的气势和才情横溢的风采。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