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一日览镜》原文赏析

  • qiū
    qián
    lǎn
    jìng
  • [
    táng
    dài
    ]
  • wàn
    shì
    xiāo
    shēn
    wài
    shēng
    zài
    jìng
    zhōng
  • weí
    jiāng
    liǎng
    bìn
    xuě
    míng
    duì
    qiū
    fēng

原文: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相关标签:抒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仕途生涯都反映在这镜中。
All past events outside of oneself can be erased with a stroke and one's career is reflected in this mirror.
只有花白如雪的两鬓,明天又是一个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命运也不过如此。
Only the snow-white temples tomorrow is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again with the autumn wind everything withers one's own destiny is just like this.

注释:
身外:自身之外。
Outside of oneself.
两鬓:两边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Temples: The hair on both sides of the face near the ears. 《立秋前一日览镜》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立秋前一日》是一首表达失志不遇和无望的诗歌。诗人李益通过描写自己镜中的面容和对秋风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过去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无望的感受。

诗中的第一句“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暗示了诗人对于立秋这个节气的悲伤和对自己衰老的认知。诗人看到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并不感到惊讶或悲伤,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自嘲。他认为镜中的面容只是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不必再去想过去的事情,让它们留在镜子里。

然而,诗人也意识到自己必须面对未来,走向前途,但他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觉得明天和今天没有什么不同,过去已经失去了,未来也没有什么可以追求或失去的。他认为时光无情,秋风一起,万物凋零,他的命运也如此,无法超脱,无法选择。在这个立秋之年,他怀着被失望凉却的心,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

诗题“立秋前一日”明确了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喻寓意在悲秋。诗中通过“览镜”来比喻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前两句概括了失志的过去,后两句抒写了无望的未来。诗中的具体形象如镜中的面容、两鬓如雪和对秋风的思考,实际上是在表达诗人遭遇和前途的无奈。这些比喻既明确又含蓄,使整篇诗既有实感又富有意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总的来说,《立秋前一日》通过描写诗人镜中的面容和对秋风的思考,表达了失志不遇和无望的情感。诗中的比喻寓意深刻,既表达了诗人的遭遇和感受,又展示了他对于人生的冷静和清醒。整篇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思。 《立秋前一日览镜》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李益的照片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猜您喜欢

塞下曲·其一

唐代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行舟

唐代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春夜闻笛

唐代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