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牛头寺》原文赏析

  • wàng
    niú
    tóu
  • [
    táng
    dài
    ]
  • niú
    tóu
    jiàn
    lín
    jìng
    rào
    yōu
    shēn
  • chūn
    shān
    wài
    tiān
    宿
    diàn
    殿
    yīn
  • zhuàn
    dēng
    bái
    yǒu
    huáng
    jīn
  • xiū
    zuò
    kuáng
    lǎo
    huí
    kàn
    zhù
    xīn

原文: 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相关标签:写景抒情向往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牛头山上见到了鹤林禅师,他的禅机就像山路一样曲折深远。春天的美景充满了整个山谷,山很高,寺庙很远,连银河似乎都停留在大殿的影子中。传承佛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因为众生生活在黑暗中,所以要施以慈悲,将比黄金更宝贵的佛法传播到世间。我已经年老了,不要再做狂吟之事了,是时候收敛心神,静下心来好好修心养性了。

注释:牛头指的是牛头寺。鹤林指的是鹤林禅师,也有说法是指附近的鹤林寺。迳(jìng)是指山路。天河指的是银河。传灯是指佛法像灯一样,能够照亮世间的黑暗,所以佛门将传法称为“传灯”。不住心指的是没有执着的心,即空灵的禅心。 《望牛头寺》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杜甫游历梓州郪县的牛头寺时,他写下了这首诗。当时的杜甫已经五十二岁了。这一年,杜甫陪同一些官员游览蜀国的山水风光,其中包括他到达了四川的阆州。在阆州期间,他游览了牛头寺、兜率寺和惠义寺。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览牛头寺时所作。 《望牛头寺》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拜访鹤林禅师后回望牛头山的记述。诗人在拜见禅师后感受到禅机的深奥高妙,就像攀登山峰一样曲折难见真面目。他描写了牛头寺的景色,表达了对禅居生活和心境的向往。

诗人继续上山,发现所要寻找的景色就在眼前。远山上的春景和晚上的银河都浮动在天空之外。在这里,僧侣们不分昼夜地传播佛法,向往着那个黄金敷地的琉璃世界。诗人感到法喜充满,禅悦遍布。

诗人接着感叹传播佛法并不容易,但禅师仍然慈悲地传法。他意识到自己年纪已经大了,不适合再作狂吟之事,应该收住心思,静心修心养性。他对佛法和鹤林禅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但也不执着于此,所以说“回看不住心”。诗人向往清修净境,希望能在安住清凉界中更加自在。

从杜甫写的禅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佛法有所领悟,理解了《金刚经》中“应无所往,而生其心”的意义。尽管他一生困苦不堪,但他始终保持着“哀而不伤”的中庸境界。这表明诗人确实从佛法中获得了益处,并展现出他心系禅悦的迹象。 《望牛头寺》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

猜您喜欢

江上吟

唐代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

宋代 苏轼

徐邈能中酒圣贤,刘伶席地幕青天,潘郎白璧为谁连。
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

漫成一绝

唐代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