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几欲举杯,对酒无言,折尽风中摇曳的柳条也数不尽那浓浓的离情别绪。遥忆当年花前把酒、壮志酬筹,何等快意。
还是不要提那些空虚如幻的陈情旧事了,趁着良辰未尽,再多饮一杯消愁的美酒,自古英雄多壮志难酬,是非成败上天早已为我们安排妥当了。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平韵格一体。
彀(gòu):同“够”。
搔首:以手搔头,是为人之焦急或有所思的情态。
青蝇(yíng)白璧:喻小人谗谤好人,污其青白。青蝇,苍蝇。白璧,白玉。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康熙年间,一位词人的好友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深受冤屈之苦,心怀愤恨离开了。为了劝解和送别这位遭受冤屈的友人,词人创作了下面这首词。
这首词是词人用心灵的笔触,倾诉着对友人遭受不公的愤懑和无奈。词人深知友人的离去是因为受到了冤屈的折磨,他们的友谊也因此被迫分离。为了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词人以此词作为送别之作。
词人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优美的词藻和抒情的语言,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他用词人独特的才华,将友人的遭遇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以此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词人希望友人能够在远方找到自己的归宿,摆脱冤屈的困扰,重新获得自由和幸福。
这首词不仅是词人对友人的告别,也是对友情的赞美和珍惜。词人深知友情的可贵和珍稀,他希望友人能够坚强面对困难,不被冤屈所困扰,保持对友情的信念和执着。词人希望友人能够在远方的旅途中找到自己的归宿,重新获得自由和幸福。
这首词以其深情和真挚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友人离去时的送别之作。它不仅是词人对友人的告别,也是对友情的赞美和珍惜。通过这首词,词人希望能够给友人带去一丝慰藉和勇气,让他在远方的旅途中保持坚强和乐观的心态,重新找到自己的归宿,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与好友饮酒时的寄情之作。词人在写这首词时,既是劝慰临行的好友,也是在抒发自己对好友被小人谗害的激愤之情。
词的上阕只有二十一字,却弥散着失意与无奈的情绪。其中一句“折尽风前柳”点明了送别的主题。正如古人所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离别总是让人感伤的,而一个“尽”字,也写出了词人不舍的深情——似乎只有折完风前的细柳才能显示出他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隋朝诗人的《送别诗》中有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离别总是黯然销魂,也总能勾起万般感触。
词的下阕,笔锋突转,由伤别转入对世事人生的感叹。“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引用了李清照的《醉花阴》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此来劝慰友人不要因为西风古道而消瘦,不要独自销魂。今日一别,相聚又不知何时,索性狂歌痛饮,以慰年华吧。“痛饮频搔首”这句话,可能是引申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中的“此日空搔首,何人共解颐”,将友人引为人生知己。因此,这句话既是慰友也是慰己。接下来,纳兰性德继续宽慰友人:小人谗滂君子,污其清白,自古已然,就好像上天早已安排好的一样。正如他在《金缕曲·赠梁汾》中所言,“蛾眉谣诼,古今同忌”。此时的纳兰性德愤愤不平,却也是沉默无奈的,但这种沉默却源自他的清傲与旷达。
这首词写别情,却超越了别情,最终又回到了别情上,始终想解脱,故作旷达语,又始终无法解脱,最终归结于一句对于人生的理解:“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以此来宽慰自己。全词可谓凄婉哀绝,能唤起人们对于离别的同感。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