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天气变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
江水缓缓流动,我却心情平静无意与世间竞争。云在天上舒缓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
春天即将悄悄过去,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兴盛,显出万物的自私。
江东依旧在进行艰苦的战争,我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
注释:
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此正佳婿也!’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野望:指作者于上元二年(761)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寂寂:犹悄悄,谓春将悄然归去。
欣欣:繁盛貌。
“江东”二句:一作“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江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杜甫在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创作的。当时,唐朝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夏天,杜甫为了逃避战乱,选择隐居在成都的草堂,过上了相对平静安定的生活。然而,即使在悠闲的隐居生活中,他仍然无法忘记国家的安危,深陷于忧国忧民的愁绪之中。因此,这首诗是他在游临江之亭时,受到所见所感而作的。 《江亭》创作背景详情»
前四句描写了诗人在江边小亭独坐时的心境。表面上看,诗人坦腹江亭,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竞;心情闲适,与白云一样舒缓悠闲。然而,诗人的心境并非那样悠闲自在。接下来的五六句,诗人将自己的寂寞和悲凉移情入景,通过嗔怪春物自私表露无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家国之忧难以排遣。整首诗表面上看似悠闲恬适,实际上却是一片焦灼苦闷。诗中情理兼容,意趣盎然。
首句描写了诗人表面上与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晚春的季节,天气已经变暖,诗人离开成都草堂,来到郊外的江边小亭,舒服地仰卧在那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野望》和《江亭》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像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诗人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诗人的闲适心情完全没有两样。仇兆鳌认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淡然物外、优游观化的意境,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然而,实际上,“水流心不竞”之所以心里是“竞”的,是因为看了流水之后,诗人忽然觉得平日的忙碌毕竟没有意义,心中冒出了“何须去竞”的念头。“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诗人为难。在平时,诗人是极不愿意“迟迟”的,但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和白云一样“俱迟”才对了。
王维的诗“流水如有意”,表达了诗人的“无意”;而杜甫的诗“水流心不竞”,则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这种“正言若反”的手法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寂寂春将晚”这句带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而“欣欣物自私”则透露了万物兴盛而诗人独自忧伤的悲凉。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来并不寂寞,但诗人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诗人的眼中,春物们自私地欣欣向荣,而他却独自忧伤。
整首诗情理兼容,意趣盎然。诗人通过描写江边小亭独坐时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焦灼苦闷和家国之忧。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交融,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江亭》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