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蔷薇沾露如在哭泣,幽居寒素。
绿色的蔓条缀着花儿,如钱小。
娇郎痴立像天空无依的浮云,拥抱白日在西帘下待到破晓。
枕头是龙宫的神石,能分得秋波的颜色。
素席上已不见她柔美的体肤,只见到铺着的罗被一片惨碧。
忆起前年春天分别,共曾相语已含悲辛。
归来再也不能见面,唯有锦瑟横躺长存。
今日像涧底的青松,明日像山头的黄檗。
真怕到那天翻地覆之时,彼此相见再也不能相识。
注释:
房中曲:乐府曲名。《旧唐书·音乐志》:“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
蔷薇:落叶灌木,亦指这种植物的花。幽素:幽寂,寂静。
翠带:指蔷薇的绿色枝蔓。花钱:花冠细如钱状。
娇郎:诗人自指。
抱日:形容白天痴情悼亡。
龙宫石:这里把妻子用过的枕头比作龙宫宝石,以示遗物之可珍。
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目光,形容其清澈明亮。
玉簟(diàn):光洁如玉的竹席。柔肤:指王氏的玉体。
蒙罗碧:罩着碧绿的罗衾。
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
涧底松:涧谷底部的松树。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
檗(bò):即黄蘖,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味苦。常以喻人的心苦。
天池:一作“天地”。天地翻:指巨大的变故。
《房中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段悲伤经历。在唐宣宗大中三年冬天,李商隐离开妻子前往徐州。两年后的春末夏初,他的妻子王氏病重,然而李商隐却无法及时回到家中与她见面。当他最终回到长安时,妻子已经去世,他无法与她再次相见。这个突如其来的离别和无法告别的悲痛使得李商隐的心情异常沉重。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悲伤,他写下了《房中曲》这首感情沉浸、深情悼亡的诗歌。 《房中曲》创作背景详情»
这里的“割得秋波色”意味着诗人割下了妻子的眼睛,将其放在枕头上,以此来怀念妻子的美丽和深情。这种描写方式非常独特,既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又展现了他对妻子美丽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接下来的两句“簟是蜘蛛丝,系在月明中。”则描绘了簟子上的蜘蛛丝,将其比喻为妻子的发丝。蜘蛛丝轻柔细腻,与妻子的发丝相似,而月光下的簟子更加凄凉。这里的“系在月明中”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如同蜘蛛丝一样牵挂在月光下。
最后两句“簟上月明影,枕前花影摇。”则将月光和花影投射在簟子和枕头上,形成了一种幽静而凄美的景象。月光和花影的摇曳,与诗人内心的悲伤相呼应,增加了整首诗的哀怨之感。
整首诗以物写人,通过描写庭院的蔷薇、内室的枕簟,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和悲伤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比喻手法,将妻子的美丽和深情与庭院的景物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悲痛。
《房中曲》赏析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