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
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
醉意还未完全消散,仍感头重脚轻,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感觉身体轻松爽快。
睡醒后只觉得心境空明再无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
注释:
晨光:曙光;阳光。晋陶潜《归去来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晨光内照,流景外延。”李善注:“晨光,日景也。日光照于室中而流景外发。”
语(yù):作动词,鸣叫之意。
宿酒:犹宿醉。元谢宗可《红梅》诗:“宿酒破寒薰玉骨,仙丹偷暖返冰魂。”
冬衣:冬季御寒的衣服。
睡觉(jué):睡醒。
心空:佛教语。谓心性广大,含容万象,有如虚空之无际。亦指本心澄澈空寂无相。
思想:思忖,考虑,烦恼。
乡梦:思乡之梦。唐宋之问《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诗:“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
《早兴》译文及注释详情»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到达杭州,并在那里度过了第二个春天。杭州对于白居易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在他年少时,他曾立志要在杭州做官,而现在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成为了一名官员。因此,他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心情愉悦,充满了喜悦和激动。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喜悦激动的心情中创作的。白居易用诗歌表达了他对于杭州的热爱和对于官职的满足。他描述了春天的美景,描绘了杭州的山水风光,以及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细雨,清新的空气和繁花似锦的景象。他还表达了对于自己官职的喜悦和对于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展现了白居易的才华和对于生活的热爱。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杭州的情感和对于官职的满足,展示了他对于美好事物的敏感和对于人生的热情。这首诗也成为了他创作生涯中的一部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成就。
总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公元823年春天创作的,他在杭州度过了第二个春天,心情愉悦,充满了喜悦和激动。这首诗展现了他对于杭州的热爱和对于官职的满足,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成就。
《早兴》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早晨的景象和诗人对春天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诗歌的结构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描写了诗人在早晨所见所闻,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
诗中描述了诗人一大早醒来的情景,晨光初照,早鼓响起,天气转暖,大地潮湿,小狗儿也从台阶上爬起来,小鸟在窗前欢叫,似乎在向人们报告美好的天气,催促人们早早起床。这些描写通过晨光、鼓声和动物的活动,紧扣“早”字主旨,同时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气息浓郁的环境下的轻松愉快之感。诗中提到诗人昨天喝了很多酒,酒醉后睡觉,到了第二天早晨起来仍然感到头重脚轻。诗人说自己脱去冬衣后感觉身体轻松,但头仍然沉重,这是因为酒意未消,身体感觉飘飘然。诗人在酒意未消时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睡觉时心境空明,没有乡梦撩人愁思。这表明诗人已经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整首诗无论是描写自然景物还是描写自己的生活和心态,都轻灵素淡,充满情趣。诗歌的节奏流畅欢快,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
《早兴》鉴赏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