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叁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有环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译文:
荣华难以长久停留,盛与衰也难以预量。
原是春天艳丽的荷花,今成秋天结子的莲房。
寒霜打蔫了野草,形容枯萎尚未凋丧。
日月周而复始野草又会复生,我则一旦死去就不能重生世上。
眷恋着先前种种,想到这些真让人断肠。
注释:
秋莲:荷花。
遽央:终尽;完毕。
有环周:一作“还复周”。指日月周而复始。
眷眷:依恋反顾貌。
《杂诗 其三》译文及注释详情»
本文是一组诗中的第三首,共有十二首。这组诗的前八首都具有相同的气质和风格,据推测是在同一年内创作的。这一年应该是陶渊明54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418年,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而后四首诗应该是在晋安帝隆安五年,也就是公元401年,陶渊明37岁的时候创作的。 《杂诗 其三》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天象,与人的生命和荣华富贵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衰老和往昔时光的感慨和眷恋之情。
诗的前四句中,使用了“难久居”、“不可量”、“昔”、“今”、“春”、“秋”等词语,暗示了生命的盛衰和时间的流逝。其中,“三春蕖”呼应了“荣华”,而“秋莲房”则既暗示了生命的成熟,也预示了衰老。这一对立的意义包含在同一个意象中,体现了物壮必老的哲理和生命的自然规律。然而,更为残酷的是生命衰老的无奈之境,如“严霜结野草,枯悴遽未央”所描述的。诗中的“柔卉被霜,萎乱纷纭,根叶辄相纠缠”暗示了人的两鬓披霜,发如枯草的暮年的衰残。而“枯悴遽未央”一句,则更加深刻地隐喻了生命衰而未竭的境况。
整首诗抒发了对衰老和对往昔时光的感慨和眷恋之情。诗的开头两句以议论的形式,阐明了宇宙间的一个普遍法则:荣华是难以长期保住的,万物之盛衰一直在变化,是难以预测的。诗人选择了人们最常见而又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莲花、莲蓬、野草)和天上的日月,与人的短暂无常的生命以及难以持久、不可预测的荣华富贵、事业兴衰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使人们不禁产生对往昔时光的眷恋和感慨,如诗中所说:“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诗人喜欢与自然界对话,这既可以因得到灵感而喜悦,也可以因悲哀而受伤。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天象,与人的生命和荣华富贵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衰老和往昔时光的感慨和眷恋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使人们对生命的短暂和衰老产生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杂诗 其三》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