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姝,清代女诗人,字洛仙,出生于如皋。她的父母早逝,幼年失去依靠,但在祖父和叔父的关怀下艰难成长。范姝天资聪颖,九岁时因一首名为《咏新月》的诗而在乡里声名鹊起。
范姝的祖父范盟鸥非常宠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孙女,将她嫁给了名门之后的李延公。李延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诸生,精通诗书,擅长写作。婚后,范姝和李延公的生活和谐美满,他们在闺门中互相赠答诗文,展现了极高的文学才华。然而,他们的作品只在私下流传,很少有人知道这对年轻夫妻的诗画才华。
然而,命运多舛,范姝的家庭遭遇了不幸,丈夫去世。从那时起,范姝放弃了繁华的世俗生活,除去了华丽的衣饰,过起了清贫的生活。她沉浸在青灯黄卷的世界中,风雨不辍地创作。她的诗集《贯月舫集》问世,展现了她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范姝的诗词>>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整理补充如下:
严遂成生于1694年,具体出生日期不详。他是清朝高宗乾隆初期(约1736年前后)的时代人物。严遂成的字是崧占,也有一作崧瞻,号称海珊。他出生在乌程,即今天的浙江湖州。
在1724年,严遂成以进士的身份考中,后来被任命为山西临县知县。1736年,乾隆元年,他参加了“博学鸿词”的考试,但因为家中有丁忧(家中有人去世)而返回家乡。
严遂成后来被调任直隶阜城知县。之后,他又被迁到云南嵩明州担任知府,并创办了凤山书院。然而,后来他又被调任雄州知州,但因为某些事情而被罢免。
严遂成在任职期间,尽职尽责,所到之处都有声望。后来,他再次被任命为知县,这次是在云南。严遂成在官职上一直工作到去世,具体死亡日期不详。
严遂成的诗词>>
龚鼎孳,字孝升,安徽合肥人,生于1615年,殆于1673年。他出生时庭院中紫芝正开,因此被号称芝麓,谥号为端毅。龚鼎孳是明代的一位谏官,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
龚鼎孳于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后在兵科任职。他在职期间多次弹劾权臣,如周延儒、陈演、王应熊、陈新甲、吕大器等人。明朝灭亡后,龚鼎孳的行为可以用“闯来则降闯,满来则降满”来形容。他的气节沦丧到了极点,风流放荡,不拘男女。尤其在父亲去世时,他放荡不羁,夜夜狂欢。
龚鼎孳死后百年,被满清划为贰臣之列。他的著作有《定山堂文集》、《定山堂诗集》和《诗余》,后人还另外辑有《龚端毅公奏疏》、《龚端毅公手札》、《龚端毅公集》等。
龚鼎孳的诗词>>
根据提供的内容,可以整理和补充如下:
倪瑞璿是江南宿迁人,徐起泰的继室。她以柔顺的性格和出色的妇德而闻名。然而,她不仅仅是一个顺从的妇女,她还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倪瑞璿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能力和才干。她能够发掘和阐述深藏的智慧和见解,同时也能够揭露和惩罚奸诈和虚伪之人。这样的才能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在妇女中更是难得一见。
每当人们阅读倪瑞璿的作品时,都会感到一种敬畏之情。她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让人不禁对她产生敬佩之情。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揭示。
除了以上内容,还可以补充倪瑞璿的出生和死亡的相关信息。例如,她的出生年份、家庭背景以及她的去世时间和原因等。这些信息可以进一步完善倪瑞璿的个人背景和生平事迹,使读者对她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倪瑞璿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