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首》原文赏析

  • qīng
    míng
    èr
    shǒu
  • [
    táng
    dài
    ]
  • cháo
    lái
    xīn
    huǒ
    xīn
    yān
    chūn
    guāng
    jìng
    chuán
  • xiù
    xián
    huā
    hóng
    yán
    zhú
    yuán
  • tóng
    jié
    shù
    hái
    nán
    yǒu
    chǔ
    yāo
    zhī
    lián
  • jiàn
    dìng
    wáng
    chéng
    jiù
    chù
    cháng
    huái
    怀
    jiǎ
    jǐng
    rán
  • zhān
    jiāo
    weí
    hán
    shí
    shí
    yán
    jūn
    mài
    qián
  • zhōng
    dǐng
    shān
    lín
    tiān
    xìng
    zhuó
    láo
    fàn
    rèn
    nián
    shēn
    piāo
    西
    dōng
    yòu
    piān
    bàn
    ěr
    lóng
  • zhōu
    shuāng
    xià
    leì
    yōu
    yōu
    zhěn
    zuǒ
    shū
    kōng
  • shí
    nián
    jiāng
    chú
    yuǎn
    wàn
    qiū
    qiān
    tóng
  • yàn
    shàng
    yún
    guī
    sài
    jiā
    rén
    zuàn
    huǒ
    yòng
    qīng
    fēng
  • qín
    chéng
    lóu
    yān
    huā
    hàn
    zhǔ
    shān
    jǐn
    xiù
    zhōng
  • chūn
    chūn
    lái
    dòng
    tíng
    kuò
    bái
    píng
    chóu
    shā
    bái
    tóu
    wēng

原文: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相关标签:清明节写景抒情爱国组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早起匆匆赶路,天气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飞鸟在天上自在飞翔,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光却是与我无缘了。少数名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昔日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虽是只需禁火三日,无奈没有食物烹煮实在辜负了周举的好意了,一直四处奔波,生计却仍无着落。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

注释:绣羽:鸟。衔花:少年。胡:泛指少数民族。童:儿童。结束:服饰装束。定王:汉景帝第六子刘发,唐姬所生,微无宠,故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卒谥定。定王城又名定王台、定王庙等,在长沙县东一里,庙连岗,高七丈,故又谓之定王冈,相传乃定王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长怀:遐想,悠思。贾傅:即贾谊。沾:润泽。严君:即严君平,汉蜀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扬雄曾从其游。天性:犹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运。浊醪:浊酒。白苹: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清明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环境。公元758年,杜甫因为营救房琯而得罪了肃宗皇帝,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廷,开始了十余年的流浪生涯。直到公元770年,杜甫在洞庭湖的船上因病去世。

《清明二首》是杜甫在公元769年春天写的作品。当时,诗人正在从岳州向南行进,计划前往衡州拜访湖南都团练史和衡州刺史韦之晋。这首诗可能是在旅途中创作的,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色和人们的哀思。

这段创作背景展示了杜甫在流亡期间的艰难境遇和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杜甫的流浪生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情和社会关怀。《清明二首》也是杜甫在流亡期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故乡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清明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的画面。然而,诗人却感叹胡童结束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胡童结束,指的是少数民族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失去了纯真天真的童年。楚女腰肢可怜,暗示着楚地女子的命运多舛,她们或许也经历了许多艰辛和磨难。诗人在这里通过对胡童和楚女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悲凉之情。接着,诗人又提到了定王城旧处和贾傅井。定王城是楚国的都城,贾傅井是楚国贾傅家的井。这两个地方都是楚地的历史遗迹,代表着过去的辉煌和荣耀。然而,诗人却感叹不见了这些旧处,只有贾傅井依然存在。这里,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忆和对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整个第三联,通过对本地风物人情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痛苦感受。



“绿杨烟外晓寒轻,白鸟飞来红叶稀。独有一枝红叶树,不知何处是归程。”第四联以景写情,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绿杨烟外晓寒轻,描绘了清晨的寒冷和宁静。白鸟飞来红叶稀,暗示着秋天已经过去,红叶已经凋零。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独自看到了一棵红叶树,不知道它将去往何处。这里,红叶树成为了诗人内心的寄托和象征,代表着他自己的归宿和归程。诗人的孤独和迷茫在这里得到了深刻的表达。整首诗通过对不同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痛苦感受,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使诗歌充满了深情和哀愁,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清明二首》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

猜您喜欢

清明即事

唐代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滁州西涧

唐代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