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功名利禄不过都是小事,不要为此劳神伤身应该多多吃饭。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注释: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鹧鸪天·送人》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送别词是在公元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的春天,作者正在从豫章前往临安的途中创作的。当时,作者正处于仕途上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情绪。
在这个时期,作者的人生经历了一些不顺利的事情,可能是在官场上遭遇了一些阻碍或者是遭受了一些打击。这些挫折使得作者感到沮丧和失望,他感叹自己的努力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也许他曾经寄予厚望的机会和前途都变得渺茫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选择了写一首送别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送别词是一种表达离别和别离之情的诗歌形式,它可以用来表达作者对离别的人或事物的思念和祝福。通过写这首词,作者可以借用离别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过去的遗憾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首词可能是在作者离开豫章的时候写的,他正在前往临安,这是一个新的地方,也许是他的下一个目的地或者是他的新起点。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可能感到一种无奈和迷茫,他不知道未来会带给他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他仍然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他希望能够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开始,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机会。
总的来说,这首送别词是在作者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困难之后创作的,他通过写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情绪。这首词可能是在作者离开豫章前往临安的途中写的,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希望能够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开始。
《鹧鸪天·送人》创作背景详情»
辛弃疾却以“今古恨”为开头,这是他的巧妙之处。他通过“今古恨”来表达自己对时代的不满和对人生的痛苦感受。他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无法摆脱离别和悲欢的命运,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他用“几千般”来形容离合的种种形式,意味着离别和悲欢的多样性和无穷无尽。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感,使得这首词更加富有哲理和情感。
最后一句:“不似韶华,只似韶华残”。这句词末句,以“韶华”为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他认为,人生如同韶华,美好而短暂,而送别则意味着美好时光的结束和离别的到来。他用“韶华残”来形容送别的情景,意味着美好时光的消逝和离别的悲伤。这种对时光流转和离别的思考,使得这首词更加深情而动人。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鹧鸪天》是一首充满离别和悲伤情感的送别词。他通过对离别和悲欢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不满和对人生的痛苦感受。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首词既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又有浓郁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鹧鸪天·送人》赏析详情»
这篇文章是对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的赏析。文章首先介绍了这首词的开篇即述离情的特点,以及后来被称为《阳关三叠》或《渭城曲》的原因。接着,文章引用了李东阳的评论,强调了这首词的深远影响力。文章指出,这首词将送别的场面凝缩成了“唱彻”而“泪未干”的形象,展示了凄苦的情状。然而,接下来的正文却以反语的方式表达了不同的意思。文章引用了张华和辛弃疾的作品,说明了在封建社会中,功名与爱国壮举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将功名视为余事而劝加餐,更多的是激愤和反语的表达。下片宕开,文章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指出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不止千般万种,离别并不是唯一的悲哀,聚会也能带来欢乐。文章强调,个人的悲欢离合相比于国家的分裂和人民的苦难,更值得关注。最后,文章使用了诘问句来加强表达的力度。 《鹧鸪天·送人》赏析三详情»
面是对辛弃疾的送别词《鹧鸪天》的赏析。
辛弃疾的送别词以其立意不俗、超越常境而著称,《鹧鸪天》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词的开头便以反话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功名馀事且加餐”。这里的“功名”指的是官爵,而辛弃疾将其视为“馀事”,或者说他的志向并不在功名上,这在封建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
接下来的两句“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通过景物的描写来烘托离别的凄凉之情。辛弃疾借助景色来抒发情感,先是描写江中的水,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尽的远方;然后是描写空中的云,乌云带着雨水,将高山的一半埋没。这样的描写将行色的凄凉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富有余韵。
最后两句“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则紧扣送别的主题。江头的风浪虽然凶险,但并没有人间行路难。这里引用了郭茂倩引《乐府解题》的说法,即《行路难》多以“君不见”为首,表达了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意思。这两句词托意深刻,正应了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和对现实的包容。这首只有五十六个字的小词,却写得内蕴丰富,寄情高远,没有过多的“黯然销魂”情绪,而是展现了英雄感怆,超越了长情之外的境界。
通过对辛弃疾的送别词《鹧鸪天》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表达离别之情时的独特手法和高超艺术水平。这首词以其立意深刻、情感丰富而脱颖而出,是辛弃疾送别词的经典之作。
《鹧鸪天·送人》赏析二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