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近:快要。
《乐游原 / 登乐游原》译文及注释详情»
会昌四、五年(844、845)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经过乐游原时,他被这片美丽的原野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乐游原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南部,是一片广袤的草原,四季分明,风景宜人。在这里,草地连绵起伏,花草丛生,牛羊成群,天空湛蓝,阳光明媚。这里的景色如诗如画,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义山在这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乐游原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乐游原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乐游原 / 登乐游原》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李商隐生活在国运将尽的晚唐时期,尽管他有抱负,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无法施展才华,感到很不得志。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诗的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表达了诗人傍晚时心情悒郁,驾车登上古老的郊原的情景。其中,“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表示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驾车外出眺望风景。而“古原”指的是乐游原,位于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诗点明了诗人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接下来的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了夕阳下景色的美好,但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景象的热烈赞美。然而,“只是”这两个字,使诗的情感转向深深的哀伤。这是诗人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的深长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不仅表达了对夕阳下自然景象的感叹,也是对自己和时代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傍晚时的心情和登古原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无力挽留和对时代的感叹。诗中的悲伤情绪和积极意义相结合,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乐游原 / 登乐游原》赏析二详情»
被认为是一种转折的意思。然而,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角度,认为这里的“只是”并不是转折,而是一种理性的解释。根据这种观点,后两句应该翻译为:“夕阳无限的美好啊!因为已经接近了黄昏才能看到啊!”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笔者发现自明清时期以来,对后两句的解释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同时,“只是”二字的用法也越来越被认可。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绪。诗人在向晚时分驱车登上古原,看到了辉煌灿烂的夕阳,引发了他的感慨。一种解读认为诗人对唐帝国的衰落感到惋惜,将夕阳比喻为帝国的衰落。晚唐时期的诗人常常感到颓废和失落,他们的诗作中充满了消沉和委曲。另一种解读则认为诗人用“只是”来解释夕阳美好的原因是因为已经接近黄昏才能看到。这种解读强调了诗人的理性思考。
无论是哪种解读,这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人生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夕阳的美好和衰落,表达了他对繁盛事物的失落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这首诗语言平实朴实,却带着一种隐隐的伤感,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乐游原 / 登乐游原》赏析详情»
这首诗实际上是玉溪在乐游原上观赏夕阳时的心情抒发。他通过描绘夕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美的赞叹和对生活的慰藉。
首先,玉溪提到乐游原是他素来喜爱的地方,这表明他对这片原野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决定前往乐游原消散心中的烦闷,这显示了他对大自然的倾慕和对自然景色的疗愈力量的信任。
接着,玉溪提到乐游原的名字在文学中并不陌生,因为有一首千古绝唱《忆秦娥》中也提到了乐游原。这里的“乐游原上有西风”与《忆秦娥》中的“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形成了呼应,显示了玉溪对文学传统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情感。
然后,玉溪描述了登上乐游原后的壮丽景色。他说夕阳将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这种美景令人惊叹和陶醉。他认为这种美景是真正伟大的美,尤其是在接近黄昏的时刻。这种描绘展示了玉溪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最后,玉溪提到他无法想象有哪首诗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到了苏东坡的诗句“闲庭曲槛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荡春!”与他的诗句有相似之处。这表明玉溪对苏东坡的诗才表示赞赏,并将自己的诗与之相比较。
然而,玉溪的这首诗长期以来被误解。有人将“只是”解读为“只不过”或“但是”,认为玉溪是在感叹好景不长久,是一种消极心境的反映。然而,实际上,玉溪的诗是在赞美夕阳的美丽和伟大,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的追求。
总之,玉溪的这首诗通过描绘乐游原上夕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美的赞叹和对生活的慰藉。他通过与文学传统的呼应和对苏东坡的赞赏,展示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首诗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色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一首值得欣赏的作品。
《乐游原 / 登乐游原》鉴赏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