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原文赏析

  • gēng
    suì
    jiǔ
    yuè
    zhōng
    西
    tián
    huò
    zǎo
    dào
  • [
    weì
    jìn
    ]
    táo
    yuān
    míng
  • rén
    shēng
    guī
    yǒu
    dào
    shí
    duān
  • shú
    shì
    yíng
    ér
    qiú
    ān
  • kaī
    chūn
    cháng
    suì
    gōng
    liáo
    guān
  • chén
    chū
    weī
    qín
    hái
  • shān
    zhōng
    ráo
    shuāng
    lòu
    fēng
    xiān
    hán
  • tián
    jiā
    huò
    nán
  • chéng
    nǎi
    shù
    huàn
    gān
  • guàn
    zhuó
    yán
    xià
    dǒu
    jiǔ
    sàn
    jīn
    yán
  • yáo
    yáo
    xīn
    qiān
    zài
    nǎi
    xiāng
    guān
  • dàn
    yuàn
    cháng
    gōng
    gēng
    feī
    suǒ
    tàn

原文: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相关标签:田园隐居生活抒情劳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
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心安?
初春开始做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
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背稻把家还。
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
农民劳作岂不苦?无法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幸无灾祸来纠缠。
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
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与我息相关。
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自心甘。

注释:
庚戌岁:指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
有道:有常理。
固:本、原。端:始、首。
孰:何。是:此,指衣食。营:经营。
以:凭。自安:自得安乐。
开春:春天开始;进入春天。常业:日常事务,这里指农耕。
岁功:一年农事的收获。聊:勉强。聊可观:勉强可观。
肆:操作。肆微勤:微施勤劳。
日入:日落。禾:指稻子。一作“耒”:耒耜,即农具。
饶:多。霜露:霜和露水,两词连用常不实指,而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
风气:气候。先寒:早寒,冷得早。
弗:不。此难:这种艰难,指耕作。
四体:四肢。
庶:庶几、大体上。异患:想不到的祸患。干:犯。
盥濯:洗涤。
襟颜:胸襟和面颜。
沮溺:即长沮、桀溺,孔子遇到的“耦而耕”的隐者。借指避世隐士。
乃相关:乃相符合。
长如此:长期这样。
躬耕:亲身从事农业生产。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的九月。当时,陶渊明已经四十六岁,他在这一年已经放弃了官职,回到了自己的田地上务农,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在秋收之后的这个季节,他心情郑重而愉快地创作了《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首诗。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此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观点和态度。诗人认为人生应该以谋求衣食为根本,参加劳动,才能获得自身的安定。诗中的“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一句,将传统文化中的道与衣食并列,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诗人认为,如果为了获得衣食而失去独立自由的人格,他宁愿放弃官职回归农田自耕自食。诗中的语言简练平易,道理平凡而朴素,超越了具体的事情,引发了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总结。

诗中还描绘了农田劳作的辛苦和艰难。诗人用“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来形容自己的勤劳,表达了对于农田劳作的欣慰之情。诗中还写到了收稻的时节,描绘了稼穑的艰难。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稼穑的坚定意志,认为稼穑是义不容辞的。这不仅是因为诗人深知“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而且也是因为他深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危险。诗人提到了当时的时代黑暗,士人生命没有保障的情况,以及曹操、司马懿等人的残忍行径。诗人认为,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在他看来也是一种异患。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观点和态度,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描绘了农田劳作的辛苦和艰难,以及诗人对于稼穑的坚定意志。诗人通过这首诗,引发了对于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总结。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赏析详情»

魏晋诗人陶渊明的照片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猜您喜欢

采莲词

唐代 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观田家

唐代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移居·其二

魏晋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