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
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心安?
初春开始做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
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背稻把家还。
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
农民劳作岂不苦?无法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幸无灾祸来纠缠。
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
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与我息相关。
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自心甘。
注释:
庚戌岁:指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
有道:有常理。
固:本、原。端:始、首。
孰:何。是:此,指衣食。营:经营。
以:凭。自安:自得安乐。
开春:春天开始;进入春天。常业:日常事务,这里指农耕。
岁功:一年农事的收获。聊:勉强。聊可观:勉强可观。
肆:操作。肆微勤:微施勤劳。
日入:日落。禾:指稻子。一作“耒”:耒耜,即农具。
饶:多。霜露:霜和露水,两词连用常不实指,而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
风气:气候。先寒:早寒,冷得早。
弗:不。此难:这种艰难,指耕作。
四体:四肢。
庶:庶几、大体上。异患:想不到的祸患。干:犯。
盥濯:洗涤。
襟颜:胸襟和面颜。
沮溺:即长沮、桀溺,孔子遇到的“耦而耕”的隐者。借指避世隐士。
乃相关:乃相符合。
长如此:长期这样。
躬耕:亲身从事农业生产。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的九月。当时,陶渊明已经四十六岁,他在这一年已经放弃了官职,回到了自己的田地上务农,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在秋收之后的这个季节,他心情郑重而愉快地创作了《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首诗。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创作背景详情»
此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观点和态度。诗人认为人生应该以谋求衣食为根本,参加劳动,才能获得自身的安定。诗中的“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一句,将传统文化中的道与衣食并列,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诗人认为,如果为了获得衣食而失去独立自由的人格,他宁愿放弃官职回归农田自耕自食。诗中的语言简练平易,道理平凡而朴素,超越了具体的事情,引发了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总结。
诗中还描绘了农田劳作的辛苦和艰难。诗人用“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来形容自己的勤劳,表达了对于农田劳作的欣慰之情。诗中还写到了收稻的时节,描绘了稼穑的艰难。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稼穑的坚定意志,认为稼穑是义不容辞的。这不仅是因为诗人深知“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而且也是因为他深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危险。诗人提到了当时的时代黑暗,士人生命没有保障的情况,以及曹操、司马懿等人的残忍行径。诗人认为,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在他看来也是一种异患。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观点和态度,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描绘了农田劳作的辛苦和艰难,以及诗人对于稼穑的坚定意志。诗人通过这首诗,引发了对于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总结。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