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离开东山将近一年后,我回来正好赶上春天耕种田地。
细雨洗净尘土,草色变得绿得可以染衣服,水边的桃花红艳如火即将绽放。
有一位从事经论学的高僧,年老驼背的乡贤。
他披着衣服,倒着鞋子出来和我见面,在柴门前开怀谈笑。
注释:
别业:指别墅。
东山:指位于蓝田山的辋川别业。
春田:指春季的田地。
堪:可以,能够。
欲:一作“亦”。然:同“燃”。
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比丘:也作“比邱”。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意为“乞士”。以上是指从诸佛乞求法,下面是指俗人乞食,因此被称为佛教出家的“五众”之一。指已经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经论:佛教中指三藏中的经藏和论藏。《梁书·谢举传》中说:“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
伛(yǔ)偻(lǚ):特指脊梁弯曲,驼背。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
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倒屣(xǐ):急于出迎,把鞋倒穿。后来用来形容热情地迎接客人。
语笑:谈笑。衡门:用横木做门。指简陋的房屋。《诗经·陈风·衡门》中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汉毛氏传中解释说:“衡门,用横木做门,表示简陋。栖迟,游息。”
《辋川别业》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王维在天宝年间,购买了位于陕西蓝田县辋川山谷的辋川山庄,并将其作为他母亲修行的隐居之地。辋川山庄被誉为有二十处胜景,王维和他的朋友裴迪在这里逐处作诗,最终编成了《辋川集》。《辋川别业》是其中的一首诗。 《辋川别业》创作背景详情»
七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对句“僧伽闲话柴门前(平平仄仄平仄平)”第四字变平为仄救。第三处是第八句“相逢即披衣言笑(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对句“无厌时(平平仄)”第三字变平为仄救。第四处是第十句“人情翻覆似波澜(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对句“官场(平平)”第一字变平为仄救。总体来说,诗中的格律较为松散,但并不影响整体的韵律和意境的表达。
鉴赏分析:
《辋川别业》是王维的一首七律诗,通过描写辋川的田园景色和乡间人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诗的开头,作者描述了自己离开辋川一年后回来的情景,春耕的农忙季节正好与他的归来相遇。他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雨中浓绿的草色和火红的桃花,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盎然气息。接着,作者描写了自己与乡间人们的亲密关系,无论是僧人还是老人,都迫不及待地前来相见,开怀畅谈。这种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与官场的虚伪和复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诗中运用了夸张的设色法,通过对春草和桃花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作者运用了堪染和欲然这样的词语,突出了绿色和红色的鲜艳和强烈,使整个春景更加明亮动人。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与其他王维的田园诗作中的描绘相呼应,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眼光和用色法。
整首诗的格律较为松散,有四处拗,但并不影响整体的韵律和意境的表达。诗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通过对景物和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整首诗意境优美,清新明快,给人以愉悦和舒畅的感受。
《辋川别业》鉴赏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