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给他的挚友元稹写的一首赠答诗。故事发生在809年的春天,当时元稹因为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而不得不离开京都。他与白居易是非常亲密的朋友,而白居易则在京都担任翰林一职。元稹独自一人在嘉陵江岸的驿楼中,看到月亮圆圆明亮,江水波光荡漾,这景象引发了他无尽的思绪和情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七律诗《江楼月》,寄给白居易,表达了他对白居易深深的思念之情。 《江楼月》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诗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
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明月的圆满和离人的分离,表达了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诗中提到了嘉陵江和曲江池,明月照人的夜晚,让人们更加思念对方。诗人用“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来形容思念的时间之长和深思的神态。诗人不知道两地是否都是这样的明月之夜,这样的诗句将离情别绪说得十分动人。整个前半部分通过描写明月和离人的距离,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叙述了他对旧事的看法。诗人用“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来表达自己对于过去的思念之情。诗人感慨自己没有早些寄诗抒怀,以免尝望月幽思之苦。诗人用“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来表达自己对于思念的悔恨之情。整个后半部分通过诗人对于旧事的反思,表达了他对于过去的情感。
整首诗虽然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但是却通篇都道双方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诗在意境创造上有它独特成功之处,主要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每一句诗都会在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产生联想。整首诗通过描写明月和离人的距离,以及诗人对于旧事的反思,表达了深沉的思念之情。
《江楼月》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