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长安城已经快到暮春时节,一路上喧闹嘈杂车马争相而过。
都说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相互跟随着一齐买花去。
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要看花的朵数。
上百朵的红牡丹多么鲜艳,微少的五本白牡丹更觉雅素。
上面张开帐篷遮蔽阳光,旁边编织了篱笆加以保护。
既洒上水又培上肥沃的泥土,虽是移栽而颜色依然如故。
家家买花,已经习以为俗;人人赏花,都是执迷不悟。
有一个农村的庄稼汉,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之处。
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没有人晓喻:
一丛红牡丹的价钱,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税赋。
注释:买花:一作“牡丹”。
喧喧:喧闹嘈杂的声音。度:过。
酬直:即酬值,指买花付钱。
灼(zhuó)灼:色彩鲜艳的样子。
戋(jiān)戋:细小,微少的样子;一说“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五束素:五捆白绢,形容白花的姿态;一说指花的价钱。
幄(wò)幕:篷帐帘幕。一作“帷幄”。
织:编。巴:一作“笆”。
移来:从市上买来移栽。一作“迁来”。
喻:知道,了解。
中人:即中户,中等人家。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分为上中下三等。
《买花 / 牡丹》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唐朝时期,白居易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前后,白居易创作了一组讽刺诗,名为《秦中吟十首》。这组诗是他在政治思想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写成的,展现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当时的唐朝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民生困苦成为了百姓们普遍面临的问题。白居易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和民众福祉的知识分子,深感国家的衰败和社会的不公,他决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秦中吟十首》是这组讽刺诗中的最后一首,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秦中地区为背景,通过描绘当地的景物和人物,巧妙地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怒和不满。他用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其中,以期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是白居易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时事的了解,深刻地认识到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对国家和民众的危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促使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在政治思想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创作的一组讽刺诗。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白居易文学创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更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买花 / 牡丹》创作背景详情»
以八万钱的价格被买下,可见其价值之高。这里的描写非常生动,通过对花的数量和价格的描绘,展现了京城贵游对牡丹花的疯狂追捧和奢华消费的场景。
接下来的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的情景。诗人通过对田舍翁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京城贵游买花行为的不解和思考。田舍翁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他看到了京城贵游为了买花而奔波忙碌,却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为了一株花花费如此巨大的代价,他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着。这种对比的描写,凸显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和人们对物质追求的不同态度。
整首诗以“人人迷不悟”作为开头,以“田舍翁看买花”作为结尾,通过对京城贵游买花和田舍翁观察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冲突。诗人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独特见解和艺术构思。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买花行为的揭示,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它通过对京城贵游买花和田舍翁观察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冲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艺术构思,使整首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